关闭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APP
我要爆料
首页顶部广告

临沂家长注意啦,中小学生将新增一门“必修课”

2018-01-22 16:59  来源: 魅力临沂 作者: 临沂在线公共微信

    近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导纲要》提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何而来?它有哪些特点?与学生课外活动有什么不同?它都有哪些活动方式?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从文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综合实践活动将成为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这就意味着,中小学生将新增一门必修课
  而这门课程跟语文、数学一样贯穿小学至高中!
  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综合实践活动是什么样的课程?
  第一,它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第二,它是跨学科实践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它可能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但不是某门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不同于某一门学科中的实践、实验环节。
  第三,它是动态开放性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选择并确定活动主题,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实现活动目的。课程实施不以教材为主要载体,不是按照相对固定的内容体系进行教学。在这一点上,与学科课程也有显著差别。
  与学生课外活动有什么不同?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生课外活动。《指导纲要》对课程目标做出明确规定,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活动育人效果。
  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还要求对活动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对活动方式进行认真设计,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评价等,具备作为一门课程的基本要素。
  各学校的课程内容都可能不一样
  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与实施应在地方指导下,依据学生发展状况、学校特色、培养目标、可利用的社区资源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还要对学年、学期活动做出规划,与总体实施方案相互配套、衔接,形成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课程实施方案。也就是说:
  每个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可能不一样
  绝非闲课,将会影响招生录取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要求对学生成长过程观察、记录、分析
  平时要做活动写实记录,还要建立每一个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成为招生录取中综合评价的重要参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学生为主,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老师从旁指导
  自主性
  在主题开发与活动内容选择时,
  要重视学生自身发展需求,
  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实践性
  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各项活动
  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
  发展实践创新能力。
  开放性
  老师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专长,
  打破学科界限,选择综合性活动内容,
  鼓励学生跨领域、跨学科学习。
  在这样的课程学习下,
  几乎可以预见每个学生都
  可以发现自身的个性和特长
  还能不断激发潜能
  活动方式有哪些?
  考察探究
  注重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从发现并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讲究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
  比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
  社会服务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在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
  比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
  设计制作
  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创作,把创意、方案转化为物品或作品,过程中手脑并用,很好的锻炼动手能力
  比如动漫制作、编程、陶艺创作等
  职业体验
  安排学生体认职业角色,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
  比如军训、学工、学农等,
  课时如何安排?
  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高中执行课程方案相关要求,完成规定学分。
  各学校要切实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在开足规定课时总数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活动需要,把课时的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有机结合起来。要根据学生活动主题的特点和需要,灵活安排、有效使用综合实践活动时间。
  学校要给予学生广阔的探究时空环境,保证学生活动的连续性和长期性。要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合理安排时间并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与学习场域。
  小学阶段具体目标
  1、通过亲历、参与少先队活动、场馆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初步形成集体思想、组织观念。
  2、初步养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热爱生活的态度。
  3、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学校、家庭生活中的现象,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4、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掌握手工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并制作有一定创意的数字作品。
  初中阶段具体目标
  1、形成国家认同。亲历社会实践,通过职业体验活动,发展兴趣专长,具有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
  2、增强服务意识,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初步形成社会公德意识,初步具备法治观念。
  3、能关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理解与解决问题。
  4、将一定的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发展实践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提高创意实现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实践,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阶段具体目标
  1、深化社会规则体验、国家认同、文化自信,初步体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根据自身兴趣专长进行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的能力。
  2、关注社区及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热心参与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法治观念。
  3、能对个人感兴趣的领域开展广泛的实践探索,提出具有一定新意和深度的问题,综合运用知识和科学方法开展研究,形成比较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
  4、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实践,熟练掌握多种操作技能,形成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的意识,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