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APP
我要爆料
首页顶部广告

在时光褶皱里打捞根系 ——探寻冯春明《翻阅流水》的文化寻根密码

2025-04-18 14:41  来源: 临沂在线

文/刘英

冯春明的散文集《翻阅流水》,在出版之前,我已经提前阅读过文稿,给了我很大的心灵震撼;出版之后,再次阅读,依然被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诗意的表达所折服。这本书以“翻阅流水”这一富有诗意的意象为题,立足沂蒙却放眼中华文化,试图在时间的长河中打捞文明的碎片,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跨越时空的东夷文化图卷。这让我想起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寻根文学。这里,我主要从文化寻根的层面,粗略解读这本散文集《翻阅流水》。

在我看来,《翻阅流水》最引人注目的特质在于它以散文的形式,系统呈现东夷文化的历史脉络,这在当代文学创作中实属罕见。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沂蒙人冯春明,将目光投向以泰山、鲁山、沂山、蒙山、五莲山、尼山山脉为中心的“海岱文化圈”,通过文字勾勒出一幅文化路线图,让读者得以窥见这股"以凤鸟为图腾的东夷民族"为主体的历史文脉如何"持续盘旋上升",最终汇入中华文化的主流。这种文化寻根的努力不是学术性的考据研究,而是文学性的感悟。冯春明凭借对故土文化的天然亲近与长期浸润,将考古知识和历史研究转化为饱含情感的散文叙事。这让我想起了著名诗人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中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冯春明先生对于生养他的这片土地,也定然是爱得深沉,才有了这一篇篇精彩的文章。

冯春明的文化寻根具有鲜明的空间地理特征。他笔下的东夷文化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主要具体化为沂蒙山区的风物和人物。这类文章,占了《翻阅流水》的主要分量。正如冯春明在《跋》里所言:“当我把相关文章按照它们所涉内容的时间排序后,我惊讶地发现,那些时间跨度极大、看似互不关联的文章,竟然神奇地化为一张东夷文化路线图。”他的这种“发现”的过程本身就充满诗意——它不是刻意规划的结果,而是文化潜意识自然浮现的产物。“它们就像河流那样,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它们虽然看上去是断裂的,零星的,破碎的,甚至距离极其之大,时间间隔极其久远,但它们之间一直由一股血脉串联在一起。”这种以地理空间为纽带的文化重构方式,使《翻阅流水》区别于一般的历史散文,呈现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

书中对生命密码的探索尤为深刻。《翻阅流水》构建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关系。冯春明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并置观照,不是为了简单比较,而是探寻其中"那股血脉串联在一起"的内在联系。他多次提到那些“让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的生命光点”,比如《灵魂的边界》所描述的:“田横他们的作为,无论今天的我们作何理解,那都是这方土地上生发出的一束极具本土性的生命光辉,那都是一道源于这方土地‘神圣根源’的灵光。”这些光点“从不同的方向悄悄地涌来”,“源头极其遥远”,却能在当代人面前“毫不犹豫地释放出它的记忆”。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基因传承,被冯春明敏锐地捕捉并诗意地表达出来。他试图破译这些“与我们生命密不可分的记忆密码”,虽然承认“有的也许永远破译不了”,但这种努力本身就具有价值——它让我们“透过苍茫的历史时空,隐隐约约地看到我们生命的缘起和那条绵延不断的文明进路”。这种对文化本源的追寻,使《翻阅流水》超越了普通的地域散文,上升到对人类共同文化记忆的探索高度。

冯春明的文化视角具有难得的贯通性。他将史前、史中、当下视为"一个整体性的存在",这种时间观打破了传统历史分期的界限,体现出一种圆融的文化视野。在他的笔下,史前先民的图腾崇拜与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冲动,古代工匠的技艺传承与现代手艺人的坚守,形成了一条绵延不绝的精神线索。在他看来,那些看似支离的历史片段,“一旦会聚在一起,就会遥相呼应、绵延回旋了起来,它们的魂魄和经络,也因而持续跃动和牵一动百”。这种文化整体观使《翻阅流水》能够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纹饰与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之间建立联系,在远古图腾与现代艺术之间发现隐秘的对话,展现出文化散文罕有的历史纵深和思维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