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在线讯 站在古香古色的街市口,望着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的客流,听着商贩们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的叫卖声,眼瞅着一群群的游客攥着大把大把的银票去请“潘金莲献舞”、去跟“孙二娘赌博”。。。。。。琅琊风云剧场负责人阿克眼睛湿润了。
火了,这回是真的火了。
剧场检票处执勤的保安大哥从早上9点上班,下午3点都还没吃上饭,他一个劲的摇头,满打满算23天,这帮人就把这个地方给弄火了?
似乎一切都很恍惚,一切又都很真实。
2024年底,一次偶然的机会,以跨界思维搅动文旅行业的“破局者”电影导演闫加昌和他的“山河故事工坊”文旅策划团队的别外两名成员,到琅琊风云剧场参加一个儿童剧拍摄座谈活动。对于那次座谈内容丝毫没有引起闫加昌的兴趣,甚至在现场他一言没发。可是,当他看到琅琊剧场内的街景时却让他大为震惊,他没想到在临沂市区竟然藏着这么一个完完整整的室内“千年古街”。
这么好的一个场景,平日里只是做些小众的极少数年轻人参与的《琅琊风云》演艺游戏剧、或者剧本杀之类的活动,还有平日里一些零星的游学参观活动。大部分时间是闲置的,经营状况自然会用到惨淡这个词。
擅长用电影导演思维重塑文旅新叙事的闫加昌觉得让这么个地方闲着,的确太可惜。他找到剧场负责人阿克,跟他谈起了想要盘活这个地方的想法。
之前,阿克接触过许许多多文旅策划团队,有的讲的天花乱坠头头是道,关键是不好落地;当然也有合作过的团队,居然凑个文案骗个策划费然后走人;有的即使是合作了也落地了,一场活动下来几千块钱的营业额,连个活动宣传费都抵不过来,别说还有人员、设备一大把其他的支出费用。
这次,阿克很谨慎。于是就有了他们两人下面的谈话:
是古街文化展示吗?
会有,可能是场景;
是灯会吗?
会有,可能是场景;
是行进式文化演艺吗?
会有,可能是场景;
是文创市集吗?
会有,可能是场景;
是美食一条街?
会有,可能是场景;
是沉浸式古装历史人物演艺?
会有,可能是场景;
会有景区NPC?
会有,可能是场景
……
别卖关子,到底是个啥?
这些要素我都要用。
啊?你这是四不像呀。
官方话说,是文旅综合体。
你这也没个主题呀?
诸多元素构成了一个古代的生活街区,主题就是让游客融入生活。还要很明确的融入谁的生活。于是就有了不用教化,可以直接融入的以水浒人物为背景的古代故事生活。
电影,需要讲故事吧,是由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场景组成的吧。我用电影导演思维,用一根故事线穿起来,把若干个场景捏合在一起,打造一个全新的生活空间。
生活化营销,是场景式营销的迭代升级。
虽然闫加昌显得胸有成竹,但是阿克似乎一头雾水。最后,闫加昌很诚恳地一番话打消了阿克的顾虑。这样吧,我们团队进驻你们项目,不收进场费,不收策划费,陪跑这个项目,我们订个标准只拿你这个项目的营业额抽点。
2025年1月1号晚上7点,双方签订协约,《巷陌江湖 传奇大集》项目由此启动!
从1月2号开始,闫加昌就带领他的“山河故事工坊”文旅策划团队进驻琅琊剧场。把“导演造梦”到“游客寻梦”再到“梦想照进现实”全员沉浸。把电影场景变成现实街景,把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商户变成主演,把所有游客变为群演。让水浒里的人物,活灵活现的出现在游客面前:一进城门,腰插两把大板斧的李逵就大声嚷嚷着招募天下好汉,还给游客发银票;武大郎真就挑着担子吆喝着卖炊饼,卖的是真炊饼,夹上小菜游客拿着就吃;武松酒后打老虎还跟小朋友们一起牵着大老虎遛街;攥着银票就能跟坐在赌桌上的孙二娘赌博,还真就有输有赢,官府衙役还时不时的来征税、抓赌……通过跟这些耳熟能详的水浒人物的互动,真正让游客从“看风景”变成了“走进故事”成了“剧中人”,激发游客情感共鸣、为游客提供无限情绪价值和文化认同感。
《巷陌江湖 传奇大集》正式开市后,在一个3500平方米进进出出仅能容纳二百人的室内场地里,一周时间营业流水达到了20多万元。
山东演艺集团董事长解东亲临现场视察,连声称赞。回去后给“山河故事工坊”文旅策划团队发了个消息:活动策划的很好!
山演集团、临沂文旅、兰山文旅等单位公众号,以及多家官方媒体开始关注并发布《巷陌江湖 传奇大集》的消息。
阿克笑着说,一开始合作我是懵着的,现在看到这些个业绩我又懵了。
用叙事重构文旅基因,让山水开口说话。早在2013年,由闫加昌执导的第一部微电影《大山父亲》,讲述地方故事、展现人文情怀,就突显了导演思维的灵魂所在。在以后拍摄的《春潮》、《金子》、《大春》等诸多电影中,闫加昌无所不用其极的将他的这一理念贯穿影片始终。尤其是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产业发展处处长孙兆龙,在时任沂水县泉庄镇党委书记时就邀约闫加昌的拍摄团队,联合摄制了微电影《追寻生命的底色》,将泉庄镇的红色旅游文化、生态风光和乡村旅游融入影片,在山东卫视及网络平台播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在这之后,闫加昌敏锐地捕捉到了文旅产业与影视艺术融合的巨大潜力,也为他后来组建成立“山河故事工坊”文旅策划团队,跨界投身文旅策划领域铺好了路。
文旅融合需要更多“导演型”破壁人。正如在一次影视文旅跨界融合发展研讨会上中国传媒大学的一位教授这样评价:“闫加昌的破冰实践,本质是上用电影思维来解决文旅的‘灵魂三问’:你是谁?你为何独特?你与游客有何情感羁绊?”
这种跨界融合的深层价值,恰如《2024强影之路》所指:当文旅产业整体迈入“影视思维时代”,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嫁接,更是叙事能力的升维。从《庐山恋》到《狂飙》到《去有风的地方》到《我的阿勒泰》,中国文旅正在完成从“展示地理”到“讲述生命”的蜕变。
夜幕降临时,闫加昌时常站在蒙山最高处俯瞰万家灯火。他知道,每一盏灯背后都可能诞生新的故事。当导演思维遇见文旅策划,镜头里的光影不再是转瞬即逝的艺术,而是扎根土地的生生不息。
“做文旅,真的不需要重资产重投资,挖掘好“在地文化”就可以“四两拔千斤”。未来,我要让每个游客都能在故事里的场景中找到自己,找到自己心灵的栖息地,融入自己喜欢的生活状态,成为自己人生电影的主角。”他说着,远处的山峦在暮色中轮廓渐隐,如同一帧未写完的电影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