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第5版刊文《沂蒙老区:小戏小剧走进百姓家》。全文如下:
8月的一天,一个男人夹着一个公文包、手里拿着一把折扇,火急火燎地“闯”进山东省临沂市文化馆“沂河之夜”小戏小剧汇报表演的节目彩排现场,一屁股就坐在了观众席的第一排。
此时,舞台上,第一场小戏小剧《三声炮响》的灯光刚刚打到演员身上。
这个男人叫陈涛,是临沂市文化馆副馆长,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临沂市小戏小剧的培训教师。在临沂市三区九县的小戏小剧培训排练中,几乎都留下了他的影子。
在整个排练过程中,陈涛的眼睛一直紧紧盯着舞台上的演员,并不时拿起笔在本子上写些什么。
在临沂市文化馆,陈涛(右一)正在指导演员们排练。
新华社记者 刘铮 摄
“从动作到台词到灯光到服装,陈老师都要指导演员们‘磨’几十遍、甚至上百遍。”郁万三是一名年轻的业余演员,“我从去年就跟着陈老师学习,在这里我碰到了一群很认真、很执着的人。”
所谓“小戏小剧”,就是演出时间较短的小型戏曲、戏剧,演出时长一般在20至30分钟。近年来,临沂市在全省率先实施“百部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推广工程”。目前全市已创作群众性小戏小剧300余部,涌现出《第一碗饺子》《沂蒙山上兰花开》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
沉浸式情景剧《第一碗饺子》
来源:红色朱村旅游景区
“今年以来,我们在全市范围内进一步加强了小戏小剧的创演工作,推出一批具有沂蒙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小戏小剧精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临沂市委宣传部文艺科科长姜连洲说。 在临沂市河东区前河湾村的陈毅旧居里,正在上演小戏小剧《河湾情》。台上的演员仅有五六人,整场演出也不过20分钟。 “在河东区,类似《河湾情》这样的小戏小剧还有10多部,去年全年共演出189场,引来近10万名观众。”华东野战军总部旧址暨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馆长史运涛说。
在临沂市河东区前河湾村的陈毅旧居上演的《河湾情》剧照。(受访者供图)
临沂市河东区曾经是新四军军部驻扎地,也曾是华东野战军的诞生地,现有30多处红色遗址遗存。“小戏小剧作为我们河东区的‘文艺轻骑兵’,除了为前来参观学习的学员游客们表演,还先后赴盐城市委党校、延安学院等地巡回演出,从而让红色沂蒙精神传播得更广、更持久。”史运涛说。 为让小戏小剧走进百姓家,临沂市先后举办“沂河之夜”小戏小剧展演月、“红色沂蒙 廉润琅琊”全市廉洁小戏小剧展(巡)演、首届“海棠杯”群众性小戏小剧擂台赛等活动。“小戏小剧坚持‘说地方话、演身边人、唱身边事’,真正做到了让群众听得进、弄得懂、喜欢听。”临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晓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