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在线讯 红嫂家乡,一间间茅屋小院里人流如织。
踱步古朴的狭窄小路,六百年历史的常山古村静静地躺在山间,一院一落皆蕴藏着发人深省的革命故事,一步一景都映照着鲜活生动的红色记忆。
村头巷尾尽是板巷、石屋等极具沂蒙山区特色的建筑,干草堆叠的房顶在阳光的照射下金黄一片,晒干的玉米、辣椒挂在坑洼的墙壁。儿时聚在村口一起“翻面单”“扭秧歌”的回忆渐渐清晰,将绸带系在腰间迈出轻快的步子,童年仿佛随手掌的毛线翻转,在口口相传的小调中重新苏醒。经过的每一棵老树,路过的每一座老屋,看过的每一块石碑都追忆着滔滔岁月中的时代痕迹。
红色文化一直是这片土地最鲜明的特质、最厚重的底蕴。“当一回八路军、做一次支前餐、唱一首红色歌曲、上一堂红色历史课”。当地道家乡话和时兴流行语在缤纷色卡上摩擦出奇妙火花,伴着九道“密令”的指引穿越古村。在有趣的关卡中学习,在深刻的学习里铭记,我们一起感受着红色教育新方式给沉寂了百年的民风民俗脉动起年轻的气息。
拾级而上,错落有致的山腰上伏着低矮茅屋,院墙里传来亲切的乡音,宛若翻开了一本厚重、动人的历史书。在窄凳上并排坐好,《跟着共产党走》《识字班》《永远的新娘》等可歌可泣的沂蒙老故事在这里缓缓上演。演员们是当地农民和文艺爱好者,用当地方言演出,饱含深情和质朴的情感。“融戏于景、戏景相融”的新形式小院演出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革命穿越之旅,再现了热血奔腾的年代里最深刻的记忆,星星之火燃烧在每个观众的心田。
进来煎饼院内,这里的炉火正旺,亲手舀起一摊面糊,在鏊子上缓缓推开,掀起来的变成了一张薄如蝉翼的煎饼;豆腐坊内香气四溢,从磨豆到成型,经历的一道道工序穿越了百年的光景。果真,能带走的记忆须得亲身体验后的方觉深刻。在热气腾腾的空气中氤氲着浓厚的岁月气息,仿佛回到了那个艰苦奋斗的革命年代,身旁有老区乡亲抬着塞满军粮的小推车走过,他们焦急又盼望,启程着支援前线的方向。
“红嫂”是历史赋予沂蒙妇女的特殊称谓。在沂蒙大地上,有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明德英,有舍己为人设立战时托儿所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祖秀莲,有拥军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走进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她们的故事便生动地展现在眼前。从革命的高山之上奔涌而下,磅礴向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星辰大海,沂蒙红嫂的故事将被代代传颂。
在那个炮火纷飞的日子里,以沂蒙红嫂为代表的老区人民送子参军、送夫支前,抬担架、纳军鞋、救助伤员,谱写着爱党拥军的壮丽史诗。
听,峥嵘岁月里诞生的沂蒙山小调在哪个村落小院里再次唱起,革命老区擦亮了红色名片,奏响了时代的新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