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APP
我要爆料
首页顶部广告

父亲的“手艺活”

2023-07-28 17:24  来源: 魅力临沂

前几天,回到老家的小院,又见到老屋里的一些父亲曾用过的农具,睹物思人,不禁和兄弟爷们唠起父亲的“手艺活”来。

过去的农村,庄稼人为了让自己的日子过得稍好一点或让孩子早日娶上媳妇,除了守着一亩三分地之外,都热衷于选择一门手艺,较吃香的有泥瓦匠、木匠、打铁匠等,有的还进行编织和裁缝,依靠着这些“手艺活”,在乡邻间吃得开受欢迎,自家的生活更是相对滋润一些儿 图片4.png

其实,父亲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说起他的“手艺活”来,无非就是指他的庄户老把式、养殖经验和做个小买卖的长处罢了。

 

 说起父亲的庄户老把式,远近的乡邻们都不由地竖起大拇指。父亲的心眼更是实打实:作为一个庄户人,土里刨食就得勤劳节俭,没有其他巧处。

父亲脾气耿直,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会拐弯”。他常说“作为庄户人,就得种好一亩三分地”。他不仅对村里的个别懒汉嗤之以鼻,更不与之为伍。父亲在生产队期间是主劳力,当过几年的小组长,但是脏活累活都是抢着干,挣工分自然是全队数一数二的。除了参加生产队劳动之外,他还响应那个年代“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出夫到几十公里外的“大会战”工地,参加当时修建水库等集体劳动,他不疼力气,也不叫苦叫累。用胶轮车推石头,别人看他身个小都让少装点,他却主动加码,从800斤加到了1000多斤,车袢压在脖子上,脸上全是汗珠子,个大的乡邻都由衷佩服他,连工地上工作人员过秤的时候都连连称奇。

图片5.png

父亲的节俭更是远近有名。听别人说,有年深秋时节,母亲在家为父亲外出干活捎着一双布鞋,一个月的劳动结束回来时,别人的早就穿得破烂不堪,他却没舍得穿几次,在工地上靠赤脚干活,就别在裤腰里又带了回来,却在当年冬天步行200多里地用胶轮车为供销社“推盐”的过程中,派上了用场。在日常生活中,每回剩下的饭菜,他从不浪费,要留到第二天吃,哪怕菜汤也得喝个干净。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之后,父亲更觉得浑身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劳作期间,父亲把牵牛耕地、打麦晒场等农活干得样样精通,“杈耙扫帚扬场锨”等农具,他收拾得井井有条,还紧跟形势发展,率先置办起地排车、耕牛等农家“硬件”,侍弄起庄稼就像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寒来暑往,在丰收的田野里,总留下他辛勤耕耘的身影。三伏天里,父亲光着脊梁顶着热太阳在玉米地锄草,却不让我们去帮忙,看着我们写作业忙着学习就十分知足,那古铜色的脸和油亮亮的背,都被晒得脱皮,虽然个子不高,我却觉得他特别高大。

图片6.png

除了种好承包地,他还乐此不疲地到河滩里开荒。早上天刚一露明,他就牵着牛推着车下了地,一阵子就开了10多亩,种上花生等经济作物,便又增加了一份收入。对于我们孩子们来说,最大的实惠就是在吃的方面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姐弟几个从小记忆深刻的是,每到冬天我们家还能多次吃上鲜香的韭菜水饺或白菜熬猪肉加粉条,多年来一直被邻居的孩子们谈论着羡慕着。还有就是,在我上初中之后,来回捎的饭,由瓜干煎饼直接换成了小麦煎饼或雪白的馒头。

    

 为了种地和增收两不误,父亲还热衷于家庭养殖项目,一直被乡邻们津津乐道。他在村里率先养殖长毛兔、山羊等,后来又发展到养牛。他的小算盘打得很精致:养个母牛,耕地和赚钱都能兼顾!在当时看来,他投巨资两千多元买回一头母牛,又专门在西屋的旁边修建了一处牛棚。为了养好它,父亲十分用心,半夜时分就起床给添料加草,有时候遇到牛儿有点厌食等小毛病,他就蹲在那里大半天专心观察和调理,有几回则直接躺倒牛棚里睡。他喂的母牛也很争气,连下了几个小牛犊,养到半年多的时候,每年出售一头能够卖到近千元。谈论起此事,至今让人啧啧称赞。

其实,那个年代的家庭养殖就是为了集小钱到大钱。记忆中,我们家无论养牛还是养猪都是被乡亲羡慕不已,尤其每年养的猪在村里都是最肥最重。那年我家有头养了2年多400多斤重的肥猪出栏的情景犹在眼前,往乡镇的采购站送猪之前,几个邻居大叔大哥等前来帮忙捆猪脚时,瘦高个的二叔被嗷嗷叫的猪奋力一踢,直接摔了个四脚朝天,惹得围观的大人孩子哈哈大笑……大家都夸父亲有诀窍,青饲料和着煮瓜干或煮地瓜,再撒把盐或者豆饼,为了调口味,父亲不惜亲口尝下,牲畜吃起来特别带劲。现在看来都是父亲用心琢磨用心做事的结果。村东头刚成家的青年夫妇来取经学习,他特有成就感,高兴得不得了,往往毫不保留地现场教并演示给他们自己摸索的一套“经验”。

图片7.png

父亲坚守传统文化的真谛,实践着“吃亏是福、别人好自己才会更好”的古训。对待邻居和需要帮助的人,父亲总是尽心尽力,每每有乡邻盖房子或是其他需要帮忙或应急的事,他都跑在前头。他一辈子就是这样的实心眼,也得到老少爷们的尊重。清楚地记得有一年的夏天,邻居的一个大叔在公路上出了车祸,他拉着板车赶紧帮忙送到20里开外的县医院,由于紧张和劳累,在回来的路上突然“中暑”,差点没醒过来,别人说他少心眼,父亲却没觉得吃亏,反说都是乡里乡亲的,都是应该的!

父亲一生用自己的方式,倾心抚养支持儿女,给家庭的是庇护和力量;又宽厚帮助对待别人,予社会的是温暖和真情。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如一缕春风拂向大地。父亲的眼光敏锐,抓住机会向命运挑战。他继承爷爷那辈曾当过买卖人的传统,看准当时市场放开的大好形势,父亲又和母亲一起决定想办法做个小买卖。

在他的念想里,不仅通过做个“小买卖”要让家里日子更好一些,还下决心让孩子们走出黄土地“脱产”,为此,他和母亲倔强地实施着自己的计划。

做买卖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作为农民没有什么大门路,那就从身边的粮食入手,得到母亲的支持后,他显得干劲十足。为了每斤地瓜干多卖两分钱,父亲于凌晨3、4点钟登上“大金鹿”自行车骑行80多公里去临沂卖掉,为避免空车,回程时再捎上一百多斤芹菜返到集市上贩卖,又赚几分钱的差价。有一次,父亲骑自行车去菏泽贩卖绿豆,来来回回10多天,父母亲各自骑车载着300多斤的货,一路上就吃自带的煎饼和咸菜,总共赚了不到50块钱,心里却乐开了花。

在孩子教育方面,父亲自有他的一套办法。他先从思想上强力引导我们要明事理爱学习。记忆中,打我五六岁的时候,每逢过年过节,父亲就领着我去村北的一片墓地祭先祖,给我讲“竖旗杆”的故事。父亲指着坟头前几个大点的石座子供台,对似懂非懂的我说,这里是好几辈前的先祖,曾经考上过举人,衣锦还乡时回老家祖林才能树上“大旗杆”。这就是父亲向我传递的儒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最早启蒙了。

他还十分注重现身说法。那时候,他常说,“当兵和考学是农村人最重要的改变命运的两条路子。”用他的极少的当老师或提干当军官的同龄人当例子,他不止一次地领着我和弟弟到他们家里去,看看“军官”寄回的英俊潇洒的照片,再通过老人的口,述说着在部队大白馒头如何管饱的细节,教育我们应该如何去学着做,才可能有出息!现在想想,父亲真是用心良苦。

图片8.png

父亲从不向困难低头。听母亲说,有一次父亲为了孩子的学费,去村里信贷员那里申请贷款30元,信贷员就曾讥讽父亲说,孩子上完学不是照样还得回家“玩土”?不如趁早啊!但父亲直摇头,咬牙贷下款来,又憋着一股气兑现承诺到期就全还上了。当时父母就一个心愿:就是砸锅卖铁也供应!

上高中时,家里又陆续添上了收音机和电视机,在周末或假期里,让我们定时收听收看“英语学习”节目。就是在这种积极向上的背景下,我们姐弟三个相互鼓励先后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当时也是远近有名,村里人都佩服父亲眼光长远,这也是他最自豪的事。

岁月悠悠,父亲虽然历经苦难,但也享受过时代变迁带来的幸福生活。在人生的过程中,这种平实中的烟火,平凡中的温暖,平淡中的真情,其实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联想到热播剧《人世间》,我更加读懂了父辈的勤劳善良、吃苦耐劳和不改的初心,更加理解了平凡人面对困难曲折如何的不屈和坚强,更加感受到了他们眷顾家庭抚育儿女的人性之美好!

图片9.png

历史文化的精神标识屹立于故乡的土地上,闪耀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里。

我一直在心底认为,农耕文明永远是我们所有人的根。如今,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已成为当下的大趋势。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我们必须带着责任、情怀和担当。“不仅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父亲用他的普普通通的“手艺活”,让他的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让他的大家庭充满蓬勃朝气和欢声笑语,也必将影响带动着孩子们及周围的家庭不断地实践着向上向善的核心价值观,勇毅前行,行稳致远……

 (作者:中共临沂市委网信办 薛杰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