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孟良崮战役闻名中外,在战役的外围“黄崖山”阻击战中,他和5名战友英勇跳崖,他的名字赫然镌刻在了庄严的孟良崮烈士陵园纪念碑上,可是30年后,他的战友发现他还活着,他就是“活烈士”韩成山。
1992年8月27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临沂期间亲切接见了韩成山,他无悔的英雄壮举和甘为普通人的先进事迹曾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全国30多家新闻媒体予以报道。
与韩成山相比,2001年,时年79岁的刘楹厚和81岁的齐立法,名气不大也并不为人所熟知。然而,就是他们俩,让一度沉寂30年的“烈士”得以“复活”……
牛头湾惊闻奇谈
时间回溯到1977年的5月10日。那是一个暖洋洋的日子,家住沂南县库沟乡蔡家洼村的“二等乙级残废”退伍军人齐立法来到县武装部老战友刘楹厚家做客。刘楹厚是临沂军分区干休一所离休干部,享受副师级待遇,刘老参加全国性分散安置,刚刚回到原籍沂南不久。老战友相见,自然有啦不完的呱,刘楹厚望着齐立法伤残的两条胳膊,眼泪就不听使唤地流下来。他沉默了片刻,将早就埋在心底里的一个想法向老齐和盘托出:“清明节刚过一个月,我们拣这几天去当年黄崖山悼念一下牺牲的战友吧。”
齐立法闻听后心头为之一震,他也早有这个想法。黄崖山,那是座英雄的山,最能触动他们记忆的神经。30年前的那一幕不禁又清晰地浮现在他们眼前,在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刘楹厚和齐立法两人分别时任七连一排机枪班班长、副班长,曾亲眼目睹了6名战友英勇跳崖的壮举,就在那次阻击战中,他们全连有100多号人长眠在那里。回过神来,他们又不禁为彼此想到一处而相视一笑。
为了这个共同的心愿,两位老战友兴奋得一夜没睡好觉。第二天,他们起了个大早,并特意各自换上一身发白的旧军装,背上当年用的军用水壶,就匆匆赶往百里之外的目的地。从蒙阴县界牌镇下了公共汽车,远远地就看见了树木葱茏的黄崖山,他们徒步行走,却步履轻盈,不到半个小时,就来到了山跟前处的小山村牛头湾。
五月的田野,满目苍翠,山脚下黄色的小花随风摇曳,到处是忙着栽黄烟、种花生的农民。路边的人们看着这一身装扮的两个老人,好奇地问:“你们这把年纪,爬这山受累干啥?”刘楹厚兴奋地说:“我们30年前在这里打了一场胜仗,今天是特意前来看望以前牺牲的战友们的!”
听说是在此打过仗的解放军,忽啦就围上来五、六个人,纷纷争着拉他们去喝水解乏。有人就说那次打仗时自己的爷爷就躲在那块大石崖下,还有人说当年上去抬过伤号呢,突然一老汉插话说:“山前东大洼村老石家还救活一个跳崖的战士呢!”“什么,跳崖的一个同志还活着!”这无异于一个惊雷在头顶炸响,两位老战友震惊异常。当年刘楹厚站在一边的山头上用机枪向敌人扫射时曾亲眼所见战友们跳崖的,而且部队为牺牲的战友们开了追悼会。老大爷吧哒两口烟说:“老石家的孩子都知道那被救活的是哪里人!”刘楹厚一拍手掌,高兴地拉起齐立法就走,他们从西北角一路攀登,两人脚步仿佛当年一样轻盈,他们在山头上喃喃地悼念了一会战友后,就迫不及待地向东北方向下山。一边走,两人一边合计:无论如何,一定要找到这个人,如果这人是蒙阴的,今晚就住蒙阴县城。
老石家初探揭谜
东大洼村是山后河头泉村的一个自然村,只有三五户人家居住在此。刘楹厚和齐立法一路说着、笑着,下得山来已是下午1点多钟,他们都高兴地忘记了吃饭,一路小跑着来到老石家。
老石家像所有山里人家一样,石头屋,石头墙拉成一个小院,门口的孩子说,他的父亲在磨面房。两人在孩子的指引下又来到100多米远的磨面房。站在磨面房前,老石的三儿子向他们诉说了当年父亲救人的情形。
石大爷叫石祯文,救人那年71岁了,现早已离世。那是在1947年春的那场战斗的第六天,石大爷去山里拾柴禾,见草棵里躺着一个人,瞅着是解放军的装束,就把他背到一个山洞里养伤,一直养了71天,因还乡团不知从哪里得来了消息要抓人,其父亲才让伤养得差不多的获救人回老家去。不久,还乡团前来抓人未抓到,就将他们爷几个抓了起来,还把其父吊了梁头。临走前,那人留下了清清楚楚的地址,是沂南县蒲汪公社赵家八角汪村(现为辛集镇),名字叫韩成山,是部队卫生员。
正说着,当年任村民兵的刘基后老大爷赶来,他说石大爷曾让他去洞里给送过饭,此事千真万确。刘楹厚与齐立法兴奋的表情溢于言表,看时间已到了下午两点多钟,赶忙道谢告别。
两位老战友乘下午的客运车走了没一半的路,不巧抛锚,他们顾不上许多,决定步行回沂南。正巧天气突变,一时狂风暴雨,两人坚持步行3个多小时,被淋了个落汤鸡,当晚住在了沂南县岸堤镇沿路村李学建家。
韩成山细说原委
5月12日中午时分,刘楹厚和齐立法就匆匆赶回沂南县城。齐立法居住的蔡家洼村离赵家八角汪村相隔不到10华里,他顾不上吃中午饭就风风火火地赶到韩成山家。当时,韩成山正在灶屋里做饭。两位老战友相见,两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30年过去了,可彼此的音容笑貌却依稀可辨。齐立法简单对韩成山叙说了听说他还活着的事情的来往,韩成山不禁老泪纵横。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韩成山就步行20余公里来到刘楹厚家,见面后,他们不禁又抱头大哭。
韩成山向刘楹厚讲述了当年那惊心动魄的一幕。1947年5月上旬的一天,在关系到孟良崮战役成败的黄崖山阻击战中,七连战士英勇奋战。战斗从拂晓一直打到下午四点多钟,敌人从一个营的兵力增加到两个团,头顶还有4架飞机盘旋轰炸。尽管敌我力量悬殊,但全连战士以一当十,连续打退了敌人数十次进攻。因战斗异常激烈,我军伤亡较大,当时任营部卫生班副班长的韩成山被派往阵地支援。战斗进行到最后,坚守主峰的七连一排只剩下6人,7粒子弹和1颗手榴弹。敌人还像蝗虫一样往上爬,并高喊:“抓活的!”打完子弹把枪砸碎后,朱际昌排长将最后的手榴弹投了出去,在硝烟弥漫中,韩成山背起一个腿部受伤的战士,与战友们手挽手,高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纵身跳下悬崖。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韩成山像做梦一般神奇地又苏醒过来,他想站起来,但右腿骨折了,右手拇指摔碎了,后脑壳也破碎了。
韩成山强忍疼痛,环顾山谷时,发现战友们已全部牺牲。他拖着伤体艰难地爬到一个大石下,用自己血红的小便维持着生命。过了6天6夜,石祯文大爷上山拾柴时发现了他,并将他背到一个山洞里养伤,并鼓励他坚强地活下去。当时,正值青黄不接时节,石大爷一家只能喝菜粥度日。为了给他养伤,石大爷把家里一只小羊杀了,不舍得给孩子吃,全部给他做成伤号饭。村里的民兵知道了这件事,也争着前来看望他。经过石大爷71天的精心照料,他活了下来。由于还乡团不断搜山,处境危险,韩成山在老乡的护送下,拄着双拐,用7天7夜的时间回到了老家沂南县赵家八角汪村。3天后,还乡团扑到老石家,石大爷一家遭到一场劫难,但他没有让敌人从口中得到一个字。
韩成山养好伤之后,自己已成了残废。他天天想念着战友,曾多次写信联系部队,但当时部队流动频繁始终未能联系上。形势好转后,有些好心人多次劝他去找县里领导安排工作,他没有给组织添麻烦,在生产队里参加生产劳动,一晃就是30年。
听完韩成山的述说,刘楹厚鼻子酸酸的。他告诉韩成山,战斗结束后不久,部队在沂水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黄崖山战斗,七连共歼敌600多人,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模范战例,第八纵队获得“荣誉连”称号,并授予坚守主峰、全部牺牲的第一排“战斗英雄排”称号,英勇跳崖的6位烈士被誉为“黄崖山六勇士”。解放战争胜利后,全连英烈的名字也全部雕刻在了孟良崮烈士陵园庄严的石碑上,其中就有韩成山的名字。
花开花落30载,两位老战友要说的话太多太多,韩成山当晚就住在了刘楹厚家,两人悲喜交集,又进行了彻夜长谈……
老战友千里寻证
第二天,刘楹厚的老伴史秀军为韩成山上上下下换了一身新衣服,韩成山与刘楹厚全家洒泪而别。送走韩成山,刘楹厚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韩成山的英雄壮举时时浮现在眼前,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涌上心头。这位曾参加过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的老兵,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英雄重见天日,一定要让英雄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夜深了,刘楹厚辗转难眠,索性叫上儿子帮自己详细写下韩成山的材料。不久,他给当年派韩成山上战场的营教导员、时任济南军区干校政委的正军级离休干部江一震发出了第一封信。不到半个月,江一震热情地回了信,既震惊又兴奋的感情洋溢在字里行间,并告知刘楹厚,针对韩成山连退伍证等一切手续都没有的实际情况,为使英雄落实待遇,还必须找当年的当事人做证,并一一列出了名单。刘楹厚顾不上许多,忙打点行装立刻赶往当年的七连连长、时任26军军参谋长的卢亲智处。车到烟台,刘楹厚先去部队医院看望女儿,恰逢沂南籍战士戴现学(现转业沂南县文化局工作),小戴义务为刘楹厚当了一回“秘书”,两人整整忙了一夜,又将呈报部队首长的材料进行了整理。卢亲智热情接见了当年威震敌胆的机枪班班长,并迅速将情况反映给部队。
部队领导高度重视刘楹厚的情况反映,于7月初派遣了由一名部队政治部副主任带队的3人调查小组来到沂南县。刘楹厚作为调查小组的向导,第一站来到黄崖山牛头湾村核实情况,随后又去蓬莱县找到了重要当事人、当年的七连卫生员吕子庭,后又赴兰州军区后勤部见到了当年的连指导员范玉平调查取证。时值炎夏,刘楹厚不仅牺牲星期天和节假日,还累计义务花费达1000余元。事后,回忆起这段紧张的取证调查过程,刘楹厚深有感触:那期间完全被一种特有的兴奋所感染,没有一点累的感觉。
7月21日,刘楹厚陪调查组与韩成山第二次来到黄崖山。在牛头湾村召开的座谈会上,调查小组组长代表部队团党委正式宣布对韩成山事实的认定决定,并当场拿出100元钱和部分糖果、点心慰问韩成山。此时此刻,韩成山喜极而泣,30年来吃苦受累难道就为这一天?他终于实现了重新找到部队的愿望。7月28日,受部队的邀请,韩成山赴部队为战士作“八·一”革命传统教育报告。报告会连续进行了13场,场场爆满,得到部队党委的充分肯定。1978年2月,刘楹厚又亲自陪韩成山去医院进行健康查体,并很快协调县民政局为其办理了“二等甲级残废证”。从此,“活烈士”韩成山叫响神州大地。
“活烈士”精神永昭后人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韩成山。1990年,沂南县、乡、村三级筹资7000余元,为他盖了四间新瓦房,各级领导更是他家的常客。1994年11月30日,经县、乡民政局牵线搭桥,失去老伴21年的“活烈士”与本乡60岁的农村妇女贺法英又喜结连理。
党的好战士韩成山,虽已解甲归田,却一刻也没有忘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沂蒙精神。他衣着朴素,从不居功自傲。寒来暑往,他利用在部队学到的医学知识,背着自制的药箱,走村串户,为村民免费针灸,解除病痛,一般的病情他都能手到病除;韩成山还义务担当起村里的调解员,为促进邻里团结和睦,村里安宁稳定,他拖着一条残废的病腿走东串西,苦口婆心地讲政策说乡情,年年被评为县里的优秀调解员;讲战斗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更是乐此不疲。他义务担当起库沟中学、中心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多年来,他受邀到机关、学校、部队和企事业单位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累计几百场次,受教育人数达几十万人次。
韩成山古稀之年之后,仍保持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他时时挂念着村里的五保户、烈军属,经常走访、帮助他们干活,并把节俭下来的茶叶、点心等送给他们。他常说:“党和国家给予我的太多了。”韩成山的英雄壮举和高贵品质为众人所景仰。
2011年2月,韩成山因病去世,享年85岁。他和千千万万的人民英雄一样,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将永远照亮后人前进的方向。
(作者:中共临沂市委网信办 薛杰 摄影:杜昱宝 部分资料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