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东夷大本营,先民足迹遍沂蒙。
如今识得真容面,华夏文明此地呈。
东夷文化发源于山东,已成为不争的史实,并得到了学界普遍认可。沂蒙山区东夷文化的特征更加突出,更具代表性。大量考古资料证明,东夷先祖们二、三万年前就在这里生活,一直繁衍传承至今。东夷人的特征是:诚实能干,任劳任怨。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热情好客,豪气依然。坚持不懈,勤奋钻研。锲而不舍,勇往直前。独具创造,敢为人先。正是东夷后裔沂蒙人,不折不扣的传承了东夷人这一显著特征,所以产生了的众所周知的沂蒙精神。本文仅就临沂市丰富的东夷文化考古发现,进而对东夷文化的初创和传承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展开叙述。供大家讨论参考。
一、临沂东夷文化资源丰厚
曾几何时,1981年发现距今约四、五十万年的沂源猿人,把沂蒙地区人类历史前推了几十万年,一时间成为临沂人的骄傲。1962年在莒县陵阳河考古发现了刻有文字符号的大口尊,对临沂的历史文化名声大振。然而,在近几年来东夷文化研究热潮兴起之后,觉得没有大布头证据了。因为随着地方区划的变革,这两处文化考古遗址不再属临沂市所辖。而实际上,继沂源猿人发现后的三十多年来,临沂市已发现旧石器和细石器文化层出不穷,大小遗址具统计已有一百余处。其中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有三十余处,如沂水南洼洞、西水汪、平邑南武阳、莒南县大青峰峪、郯城马陵山、临沂金银雀山等。沂蒙山区的东夷文化遗迹极为丰富,在在中华文明史上应当占有重要的源头地位。
临沂市东夷文化遗迹众多,例如具有代表性的遗址有:
(一)、1958年发现的南洼洞遗址,位于沂水县诸葛镇范家旺村西南山的山顶上。因临近范家旺村南一片洼地,故名南洼洞。山洞深处有部分棕红色粘土堆积。在堆积中共发现多面石核两件,双台面石核一件,石片三件,砍砸器一件,有4个个体以上的鹿角化石一宗,其中一块长为181毫米,在角柄和主枝眉枝的残断处有明显的砍砸痕迹。还有一些破碎的哺乳动物牙齿化石伴随在堆积层中。由此可以断定洞内堆积的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即第四纪早期)石制器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这一遗存的发现,为了解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分布及它与沂源猿人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由此证明,远在2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里聚居生息繁衍。
(二)、凤凰岭遗址,位于临沂城东15公里处,今河东区凤凰岭乡王家黑墩村东。凤凰岭中石器遗存还具有典型的细石器特征,而且数量较多、种类丰富,在山东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遗存,因而被命名为“凤凰岭文化”。
(三)、青峰岭遗址,是一处以中石器时代细石器文化为主的史前人类居住遗址。这一发现对研究人类历史发展及鲁南古代发展史有重大贡献。是山东地区继凤凰岭遗址发现之后的第二处大型中石器时代遗址,也是迄今发现文化遗迹、遗物较多,且保存较好的一处遗址。就其遗址保护意义来讲,有助于中石器时代社会形态的研究、人类进化史的部究、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古气候与植被环境变迁的研究。青峰岭与凤凰岭等遗址的发现,因其所处的考古学年代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行将结束、新石器时代期文化即将萌出的过渡阶段时间,称为“中石器时代”。
(四)、泉上屯遗址,位于临沂市河东区汤头泉上屯村东,西南距临沂城30余公里。就山东地区而言,泉上屯是中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它的发现填补了山东地区史前考古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考古空白,衔接了新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缺环,从而使山东
骨刻文“祖”字演变五体
隶书 篆书 金文 甲骨文 骨刻文 骨刻原图
骨刻文“祖”字创作原型,可能就是昌乐崇山石祖林
沂蒙山区是东夷先祖们长期生活的重要区域,祖宗的祖字理应在这里多讲几句。
“祖”字出于寿骨51号,从 从Ο。这是一组半文半画的组合画,画中有一根酷似昌乐石祖林矗立的男性生殖器,十分醒目,这就是甲骨文中的“祖”字。与甲骨文略有不同的是骨刻文中在祖根旁边多了一个苹果似的圆球,很可能表示的睾丸。从骨刻文向甲骨文的过渡情况来看,有些字骨刻文所描写的对象更具体一些,而到甲骨文中有些枝节被简化掉了,“祖”字就是其中一例。
“祖”字通常的解释:“且”是“刞”、“祖“”和“宜”的本字。且,甲骨文是指事字,在肉块“夕”上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切肉,将肉块切成均等的若干块。有的甲骨文在肉块的正中间位置加“等号”,强调“平分”。在原始的共产平分时代,食物是平分的重点对象,因此平分食物精品的肉食,就成为祭祖敬神日的重要仪式。当“且”的“祭祖”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示”另造“祖”代替,表示祭祖日杀牲宰畜,族长平分肉食。造字本义:祭奠先民,平分肉食。金文将甲骨文的写成。篆文将金文的写成。
结合史料记载,笔者曾经到昌乐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在昌乐的崇山有一处远古时代的祭台,可能在昌乐石祖林形成之前先民们就在这里举行祭奠仪式,而到石祖林形成之后,先民们开始到石祖林祭祖。这组图中有一个面向石祖的跪拜者(彭翦),因此可以断定,该图是在石祖林形成之后龙山文化时期的作品,那些足有两搂粗数米高的“石根”就是东夷先民大写的“祖”字。
很明显,甲骨文中将旁边的圆球去掉,成为“且”的写法,为象形字,本义为男根,就是男性的生殖器官,或是生育、神主牌。金文演变成形声字,从示,从且,成为现在汉字的“祖”。
(五)、黑龙潭中石器遗址位于郯城县红花乡大尚庄村东马陵山西坡,石器点主要分布在黑龙潭水库南侧,大涧沟以北地带,以及白鸡窝等处。细石器时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向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过渡阶段。距今约14000~11000年中石器时代。
上述遗址均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挖掘发现,在临沂凤凰岭、马陵山等地陆续发掘发现众多中石器遗迹。石器种类主要有船底形石核、锥形石核、扁体石核、拇指盖状刮削器、圆头刮削器、尖状器、石镞等,其年代距今大约10000~30000年,是联接该地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环节。沂源猿人、沂沭旧石器、细石器文化的发现,使沂沭河流域在中国古人类发展史上占着重要地位,为我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按照我国通常的中石器年代划分,泉上屯、青峰岭等这些遗址的年代大体上从距今 12000 年左右~7000年前后,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发展过程。
二、东夷文化在临沂初创与传承
临沂市东夷文化上溯至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进入到距今10000年之后的新石器时代。从早期的北辛文化,经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直到向青铜时代过渡阶段的岳石文化,数千年一脉相承,延续不断。对研究临沂地区的商周古国历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骨刻文“鬹”字演变五体
隶书 篆书 金文 甲骨文 骨刻文 骨刻原图
上图“鬹”字应是5000~7000年前临沂人先祖制造和使用的生活用具鬶、鬲在临沂市很多地方都有发现。
临沂市已查明的各类文物古迹近四万处(3888处),有馆藏文物三万余件。境内古代城址(35座之多)和古代聚落遗址星罗棋布,旧石器文化、细石器文化、汉晋文化、画像石艺术、近现代革命遗产等,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位置。银雀山汉墓竹简、沂南北寨汉墓画像、临沂吴白庄画像石、洗砚池晋墓、沂水纪王崮春秋墓葬等都是中国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其中银雀山汉墓竹简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之一,洗砚池晋墓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纪王崮春秋墓葬被评为2012年度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和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一场东夷后裔们的交战历史记载,引发了一场马陵道之争,郯城也此而出名。公元前341年的战国时期,七雄之一的魏国发动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齐魏马陵之战。据考证,历史上的齐魏马陵之战就发生在这里。1992年9月21日,中国军事科学院在山东省临沂市召开了海峡两岸孙膑兵法暨马陵之战学术讨论会,来自海内外的100多名专家学者,经过实地考察和学术讨论形成共识:齐魏马陵之战战址应在山东郯城县马陵山。但后来鄄城、莘县等地也在争相论证马陵道之战是在本县发生,一时间热闹非凡。
今天看来,不论孰是孰非。但马陵山一带还出土了大量铜箭头和青铜兵器。此外,沿马陵山一带还有很多地名、村名都与齐魏马陵之战有关。这与《战国策》和《史记魏世家》中明示魏国进军路线,以及《孙膑兵法》中皆有相似的记载。
隶书 篆书 金文 甲骨文 骨刻文 骨刻原图
苍(仓)山作字沟村,仓颉(出生于地有山东寿光说,亦有陕西白水说)造字的记载古今皆有,相传仓颉随黄帝西征东伐,来到今兰陵一带。见此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人民安康,便定居下来。时间一长,就想把这里的农耕技术和音乐舞蹈带回老家。受当地石楼山(今抱犊崮)洞穴岩画和家乡陶器图案的启发,将万物很传神的形体,以逼真的符号模拟下来,就形成了后来的文字。这里唐宋明时期曾建有仓颉庙,现已荡然无存,现除两个石人雕像在村南河边矗立以外,其他一些当年的碑碣仍然躺在村头草木丛林之中。
造律条村,有关法律的故事流传:说萧何的同学邱颖,自幼喜造律条。在造律条村,该村原建有邱颖纪念亭一座,后被毁掉。
还有郯城马陵山,马陵山下有一卸甲营村等,一些有意思的村名,应该与这里的东夷历史有关。还有沂南司马村、阳都村、徐公店、圣母冢村;沂水古峰台村、罗汉崖村、龙骨洞村等举不胜举。
东夷文化博大精深,有关夷的词语众多,例如:夷然不屑、化险为夷、匪夷所思、履险若夷、不夷不惠、夷然自若、等夷之志、以夷制夷等达30个之多,其中“以夷制夷”句很为。夷:外族。利用外族和外国之间的内部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以夷制夷”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笔者东夷文化研究发现,5000多年前,东夷人不仅在社会组织、手工业、农业、渔业、医药、历法、礼制、乐舞、政治、军事、诸多方面皆具有独具特色和的创造。还创造了衡量文明社会形成雅斯贝斯定义必不可少的“文字、冶炼术、城邦(国家)”三大标准。而骨刻文字研究发现,东夷人文遗存、地名和人名一些记载,与文字的发音有着密切的联系,更有一些通假字和本字引申。
例如:骨刻文中“录”字很初是上部一个辘轳形,中间是一根绳状连接下面的桶形椭圆物体,桶上面两侧有溅起的几滴水花 ,呈现出一幅将辘轳瞬间滑入井中打水的形态。笔者对照甲骨文发现,将弯曲的辘轳把演变成为一横,横下又加了个H 表示井台,字形表示用辘轳和水袋从井里打水。金文 将三点写成六点明确了“汲水”的主题。因此,录、禄、録为同一写法。
再如“夷”字,不仅后来又引申出了姨、咦、侇、荑、胰、恞等十八个字。笔者研究发现,夷、沂同音,在沂蒙山地区临沂、沂源、沂水、沂南,沂河、沂山、沂蒙山等沂字的地名颇多,而这个夷字还与沂字有关系,很初可能东夷人主要生活在沂蒙山区。这与东夷人主要活动在泰沂山区的历史记载相符合。依山傍水台地是东夷先祖们的之地,这流经沂蒙山地区的沂河也与东夷有关,这现在的沂河,几千年前应该是夷河,沂山古代很可能称夷山。
山东大学张知寒教授在《关于墨子故里的几个地名答客问》一文中论述了:“化石沟”一名的由来。该村南寨门原有“狐台永固”一块石匾,说明这个村原叫“狐台沟”,今名为“化石沟”。“化”,古人常假为“货”,如齐国刀币原为“法货”,但却写为“法化”。可知“化”与“货”,为同音字;“货”与“狐”与“目”也为同音字,“狐石沟”就成为“化石沟”了。“木石”为“木台”或“目夷”,今讹为“木石”。张知寒教授引证,东汉大学者郑玄曾说:“古人写作时,往往因仓卒无字,或以音类比假借为之,趋于近之而已。”恐怕也由于这种情况,我们乡的先人把“狐”写为“化”,把“木台”写为“木石”,“东夷”、“南夷”写为“东台”、“南台”。懂得假借字的用法,对以上问题是不难理解的。
张知寒教授又说:早在六十年前,我的老师童书业教授就作过详细考证,他确认木石、羊庄一带就是商代“目夷国”的所在地,人周即成为邾国领地。鲁昭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1年),邾国为鲁国所有,我们说墨子是鲁国人就基于此。此地虽经历沧桑,而古代“目夷国”的遗迹仍流传至今。这里的“目夷山”讹为“狐台山”,“夷河”讹为“沂河”,“目夷沟”、“目夷”讹为“化石沟”和“木石”等,这都是文献资料和考古文物可作证明的。
骨刻文“夷”字演变五体
隶书 篆书 金文 甲骨文 骨刻文 骨刻原图
三、东夷人首创了“游动文化”
东夷文化研究发现,迁徙(移民)是一种游动的文化,这一游动文化贯穿了整个迁徙(移民)史。因此,中国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迁徙(移民)的历史,即人口不断地从先进发达的地区流动到相对落后不发达的地方,并通过文化传播带动那里的发展。就是这东夷人首创的游动文化,后来演变为今天的旅游文化。
东夷文化和骨刻文字研究和考古发现,大约在太昊、伏羲时期,东夷人就开始了不断向周边地区的迁徙。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吸引东夷不断的向四面八方迁徙,出去奋斗数年再打回老家,就这样反复的交螎,不断扩大地区。东夷人以山东为核心区域,逐渐辐射发展到豫北、苏北、皖北、山西、河北、辽东等广大疆土地域的土著族群, 传遍中华大地,还有一部分迁徙到了日本、韩国。具有典型的就是以蚩尤为代表的迁徙大军,便有了后来的出洪洞、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湖(南洋),迁徙活动一直持续了6000多年。
“中国人都是从山西洪洞县走出,迁徙到了全国各地,”这只是明代一次规模较大的移民措施,仅是地方的一种强大宣传而已。
东夷人迁徙具有代表性
(一)、蚩尤率部迁徙。根据《龟甲记事》记载:蚩尤出生于黄河下游的一个氏族首领的家庭。苗族人称蚩尤是他们的祖先,并认为蚩尤老家是山东。根据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苗族简史》记载:“中国历史少数民族诸侯政权九黎,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一个族群,又称黎。九黎在远古时代是一个部落联盟,民族集合,并不是作为一个单薄的民族个体存在,居住并发展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为中国很早进入农业时代的民族集团。九黎共有九个部落,每个部落有九个氏族,蚩尤是他们的大酋长。九黎势力很大,上古传说中三皇五帝中的天皇伏羲、地皇女娲、人皇神农皆从东夷九黎出。后羿、帝狻、熙和等神话体系亦出自东夷九黎。”这是苗族正史典籍的记载。
笔者研究发现,从“蚩”字的图形分析,蚩尤崇拜的图腾应当是牛。蚩尤率领的是九黎部族,有个词语叫“黎民百姓”,很可能出自于此。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里写道:“九黎族是九个部落的联盟,每个部落包含九个兄弟氏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酋长……这大概是以猛兽为图腾,勇悍善斗的强大部落。九黎族驱逐炎帝族,直到涿鹿,后来炎帝族联合黄帝族与九黎族在涿鹿大械斗……结果蚩尤斗败被杀。九黎族经长期斗争后,一部分被迫退回南方,一部分留在北方,后来建立黎国;一部分被炎黄族俘获,到西周时还有‘黎民’的名称。”
笔者据此分析,可以想象,与炎、黄齐名,三大人文始祖之一的蚩尤,是东夷人的杰出代表,他当年带领九黎族人在黄河中下游生活期间,很可能是团结友善,一派和谐景象,“黎民百姓”一词的源头
骨刻文“蚩”字演变过程
隶书 篆书 金文 甲骨文 骨刻文 骨刻原图
可能即出于此。蚩尤率部迁徙云贵之后,仍然保持了东夷人优良品质,快速的与当地的族人融为一体,先进的东夷文化也快速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合,文化与经济得以快速的发展,同时派生出了苗、黎等几个民族。蚩尤也在这里有了崇高的地位,人们世世代代继承他。被尊苗王的前贵州省省长王朝文曾多次撰文纪念先祖蚩尤,亲经阳谷蚩尤陵祭祖,并亲笔写下了“蚩尤冢”碑文。近些年来,云贵掀起了一个怀祖热潮,还有不少人到蚩尤故里阳谷祭拜先祖。
笔者在第四届东夷文化论证上提交的《人文始祖 战神蚩尤》论文(后在《中国学术界》全文刊载)中指出:东夷民族首先创造了冶炼术、国家(城邦)和很原始的文字------骨刻文。正是因为这三大要素存在,东夷文化具有了中华文明源头地位,而蚩尤就是这东夷民族文化很杰出的代表人物。
因此建议由山东省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切实重视蚩尤研究和宣传,把组织宣传工作提到省级层面上来,正式确立炎帝、黄帝、蚩尤三大人文始祖地位,每年在蚩尤故里阳谷进行公祭活动,全面恢复蚩尤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始祖地位和巨大贡献,重新确立东夷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源头的重要历史事实。
(二)、闯关东、下南湖。山东、沂蒙山人很久以前就开始了迁徙活动,东晋时期沂蒙人移民现象比较集中,自清末至解放初期移民现象规模较大,影响。早在五胡乱中华,衣冠南渡的西晋,山东琅琊(今临沂)就举国南迁,先后侨置今江北江南等地,此间集聚了大量的山东移民。这些山东移民对东晋司马睿政权的建立和稳固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安徽滁州来安县为例,西东两晋的山东移民自然也落在了来安境内。其实,在此先后,历代都有山东移民移往来安。来安的山东移民大多居住在来安东北部山区,习惯种植旱粮作物,开山垦荒,自给自足。
笔者曾于2013年专程前往来安考察山东移民文化,发现来安人口50多万,而山东人就10万之众。来安县城北郊有个叫长山头的地方,在长约10公里的山坡上散落着千余户人家,6000多人口。然而,在这数千人中竟然有9成以上都是山东人,因此这里又名“山东村”。“山东村”里的人们说着与当地有着天壤之别的山东方言,饮食习惯与婚丧嫁娶均保持着山东人的习俗。这里有一个1000多居民的村落,因村民全是费县人而被称为“费县村”。
2014年笔者考察了江苏金湖县白马湖,白马湖3个鱼村,2000多人的移民群体,大部分为山东人,其中白马岛村400多居民全部是微山县人。
笔者走过的这两地仅为山东人迁徙的小小一部分,全国各地有很多山东村。这些东夷后裔们,走到哪里就将先进的东夷文化传播到哪里,并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合。因此,很多地区都成立了山东移民文化研究机构,具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百余个山东移民研究组织。
四、东夷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建成的以东夷文化与主题内的景区是:阳谷蚩尤陵旅游区、泰安太阳部落旅游区、临沂皇山东夷文化博物旅游区等。正在建设中的有日照天台山太阳文化旅游区,计划2018年10月开园;菏泽太昊尧舜园旅游区预计2018年完工;郯城中华徐氏始祖陵园旅游区预计2018年建成;郯城郯国古城等项目已经开工建设。淄博齐国故城项目、临沂凤凰岭遗址公园、兰陵曾国故城遗址公园、费县故城遗址公园、平邑颛臾故城遗址公园、等正在规划建设中的还有十几个。
今天的皇山东夷文化园,是一个取材于东夷历史文化,以情景体验的形式,设置东夷文化意境下的静态观赏型项目和体验游乐式项目相结合的大型主题文化公园。景区主要依托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山修建而成 ,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皇山出土的史前古村落遗址,距今有5000多年。整个景区规划依托优越的地理区位、历史文化与绿色生态资源,以东夷文化为主题,充分彰显厚重的文化底蕴,打造融文化艺术体验、绿色游憩空间于一体的城市旅游目的地。景区占地面积500余亩,现已建成皇山阁、毓秀亭、指挥使亭、九夷之尊广场、伏羲广场、东夷名人雕塑群、东夷原始人生活雕塑区等景点,旨在倾力打造以东夷文化为依托的城市休闲名片。
关于东夷文化博物馆,笔者曾经撰文点赞:文化,多是被人们有意地搬进了博物馆中。文化旅游,恐怕始终绕不开博物馆这一重要环节,否则,当下的文化旅游是不完整的,是残缺的。去博物馆中感悟历史、感悟文化,纵然是一件高雅的事情,这样,大量的游客就拥有景色观光同时进博物馆、体会历史现实的机会,因此,博物馆中的历史就成了游客更多了解鲜活知识的重要渠道。现在山东省博物馆中大量文物的公开展示,亦起到这样的作用。它吸引了更多的游客积极参与,学习历史知识,感悟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但是大部分旅游者行程安排紧张,因此很难实现去博物馆的愿望。旅游景区建设东夷文化博物馆是一大的创新,同时实现了游客的夙求。对历史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很好的办法就是在原址进行保护的前题提下,在其附近修建大遗址公园,让历史真正地呈现出原汁原味的文明,这才是未来历史遗址开发和利用的新方向。在这方面,临沂市开发区在龙山文化时期遗存――皇山东夷文化园投资兴建的座东夷文化博物馆成为典范。在东夷文化主题景区开发建设中应注意的几点建议:1.东夷文化主题景区开发建设不可跟风,更不可一拥而上,应该完全根据当地的历史和开发条件而确定项目。2.东夷历史文化主题景区、公园,主题内容应以考古历实和史书记载为依据,不可随意杜撰。3.新兴文化旅游景区建设,配套拓展内容也应本着“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原则。严把质量关,绝不允许再重现一批封神演义宫、西游记宫等拉圾产品。以上诌义,仅供参考。
作者简介:东夷文化学者、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副会长,丁再献先生将骨刻文成功系统破译,从文字的起源和构造等方面较全面的论述了东夷骨刻文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和现代汉字的传承关系,论证是汉字的源头,目前已经破译“骨刻文”近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