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APP
我要爆料
首页顶部广告

《沂蒙山语》首刊 | 沂蒙山有话要说

2023-01-02 14:22  来源: 文旅临沂

微信图片_20230102140534.png

01

封面专题

山不言自巍,海不语自深

新沂蒙正在发生

微信图片_20230102140553.jpg

沂蒙山三个字,承载了太多过往,他的形象如老父亲般,巍然不动,沉默不语。儿女们从山中走远,去一片片宽广的天地;有人坚守,用心播种希望;也有人回来,带着清新的泥土和呼吸。

山虽无声,却默默丈量着人们的每一寸努力,那些不被人知的沂蒙新思想、沂蒙新事件,值得被认可和记录。

我们所要讲述的,不止是继承和坚守,更想为新思想的交融、碰撞发声,为新文化的连接、重构发声,为新生活的多元、体验发声,我们是新沂蒙生活的发起人。

微信图片_20230102140607.jpg

《沂蒙山语》是沂蒙宿集发起的电子刊物,为双月刊,每期主要内容分为五个专栏:

沂蒙宿集 | 讲述沂蒙地区对民宿发展贡献力量的人物及事件;

沂蒙匠心 | 介绍坚守在沂蒙地区,传承匠心精神的有趣故事;

半城半乡 | 倡导半城半乡的生活方式,寻找这样的人和故事;

归巢计划 | 寻找返乡创业的沂蒙儿女,他们是新的希望;

山言山语 | 为山语文学作品或摄影作品。

我们所表达的一切,都是为了重新发现更美好的沂蒙山。

02

沂蒙宿集

新沂蒙人的民宿愿望

微信图片_20230102140622.jpg

编者按:

苏鹏在山东德州的农村长大,先后就读于山东大学、同济大学的建筑设计专业,研究生毕业之后,定居在上海,和刘漠烟、琚安琪、应世蛟共同创立了灰空间建筑事务所。从2016年起,六年间他在上海与蒙山之间往返里程超10万公里,这个距离,可以去世界上所有想去的地方,到达世界各个角落旅行,而他的目的地却只有一个——蒙山。

微信图片_20230102140636.jpg

和蒙山的缘分开始于沂蒙山舍,从开始至今六年多的时间里,在蒙山设计的民宿项目有十余个,认识的沂蒙人有上百个,走过的蒙山路有上千公里,往返上海超过十万公里......    

微信图片_20230102140651.png

微信图片_20230102140653.jpg

每一个民宿,每一个沂蒙人,每一步山路,每一次往返都像人生的明天一样充满了期许,也像人生的昨天一样成为了回忆,正是这些无数的期许和回忆,让我这六年以来的每一个“今天”都越加的心系这里,今天就斗胆的把自己称为“新沂蒙人”。

作为一个建筑师、一个民宿设计师,我的理想是:通过设计美好的空间,给人的五感体验带来愉悦,给人的精神带来正向积极的影响。

微信图片_20230102140716.jpg

微信图片_20230102140718.jpg

带着这样的追求我们团队先后完成了沂蒙山舍、水舍、山香居、云舍、沂蒙人家等多个民宿项目的设计落地工作。虽然这些项目在沂蒙地区乃至全国都有些许的影响力,但同时这些项目在设计、施工、运营等环节也都有很多遗憾的地方,尤其进入运营阶段后民宿缺乏标准化、专业管理培训以及专业店长等问题较为严重。

微信图片_20230102140737.jpg

基于这些情况,近两年来,尤其是今天,作为一个“新沂蒙人”,一直在想除了设计之外还能为沂蒙地区的民宿发展做些什么?

经过两年多的思考逐渐得出一个结论:沂蒙地区的民宿应该打造区域统一品牌和集群化发展,恰逢临沂政府相关部门决定统一打造“沂蒙乡愁”民宿品牌,得知这一消息,内心感到无比兴奋,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对沂蒙地区民宿发展的信心。

微信图片_20230102140751.jpg

微信图片_20230102140753.jpg

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我喜欢这里的山,喜欢这里的水,更喜欢这里的人和他们的生活。

清幽山谷里村落生起的几缕炊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间耕作,石板路上悠闲的阿猫阿狗,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好似他们自古就一直生活在这里。

微信图片_20230102140812.jpg

水浥田园民宿

微信图片_20230102140830.jpg

富泉山居

和城市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恰恰相反,这里的乡村生活是真的慢了几个拍,在上海与蒙山上百次的往返中,我逐渐的适应并且喜欢上了这种节奏和生活方式,在城市和乡村交替生活,城市充满了快节奏,乡村给与的则是慢生活、亲近自然和精神的放松。

微信图片_20230102140844.jpg

秋天村子里的山羊和柿子树

我想大概大多数“城市人”应该会喜欢这种方式吧,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像我一样往返上百次才能达到如此的深度的体验,是否有一个理想中的民宿,哪怕来一次也可以很好的体验到当地的自然人文和乡村生活呢?

微信图片_20230102140859.png

微信图片_20230102140901.jpg

沂蒙人家二号院

我的答案是有可能的,只是会对民宿经营提出很高的要求,除了住和餐饮之外,民宿是否能体现当地文化?是否有手工体验活动?是否组织户外活动?是否可以去村民家吃饭?是否可以体验农耕?是否可以去另一家民宿去参加活动......

带着这些思考、疑问和期待,希望沂蒙宿集和大家一起寻找答案。

微信图片_20230102140922.jpg

沂蒙书舍(在建)

03

沂蒙匠心

以匠人之名,择一事一双妙手剪万千风物

微信图片_20230102140936.jpg

编者按:

快餐文化盛行,习惯以流量衡量KPI的年代,匠心尤其难得。静心事一物,运用才学与智慧,耗尽年华与精力,实为匠心。

临沂市非遗传承人,剪纸艺术家苗苗,2018年成立剪纸艺术传承中心,她走遍沂蒙山山水水,访尽传统技艺传承人,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她的作品,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又有对现代工艺美术的融合发展。

我和奶奶一起剪纸

我叫苗苗,从七八岁时就跟着奶奶学习剪纸,因为祖祖辈辈都剪纸,我奶奶也是十里八乡的巧手媳妇,红白喜事都会邀请我奶奶去给剪东西。当时的我年龄小,也喜欢跟着奶奶走街串巷,做奶奶的“小帮手”,记忆中那时候的剪刀特别的大,需要两只手拿剪刀去剪一些简单的窗花。

微信图片_20230102140952.jpg

我有一双和和奶奶一样的手

那时候大人是不让小孩子碰剪刀的,因为怕伤到人。但我经常看奶奶剪,就特别想尝试,在一次次尝试过程中,也能练一点不知道什么图形的“窗花”。记得有一次村里一户人家有闺女出嫁,请我奶奶给剪喜饼花,在奶奶休息的时候,我也拿起来剪刀学着奶奶的样子剪了一个小喜花,在场的人都很惊讶,说这么小的妮子,也会剪花花,是不是奶奶教的?我一觉委屈的说,才不是呢,是我自己偷学的……

微信图片_20230102141005.jpg

今年设计的年画纹样

在场的人都夸奖我剪的特别漂亮,从那以后奶奶就开始教我剪花花,在奶奶的传授下,我也是从那开始第一次学会了剪花花,知道了窗花里面需要一些符号,一些吉祥的纹样在红纸上表现出来。

从那以后就对剪纸一直痴迷,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我也加入了奶奶的“队伍”,一起坚守传承,到今天坚持了二十多年了。

微信图片_20230102141021.jpg

爸爸曾经告诉我,他和妈妈结婚的时候,家里的双喜和喜花,都是他自己剪的,当时在他的脸上,我看的是满满的喜悦和成就感。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劳动增添年节气氛,在那个年代,这种精神层面的满足感,是任何事情都无法取代的。

微信图片_20230102141037.jpg

我用剪纸工艺做的摆台

后来慢慢的,我发现,会剪纸的人越来越少了了,大家都去城里工作,因为那样赚钱更快一些,工作也更体面些,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很多都被机器取代了,手工做的剪纸,没什么人关注了,但我仍然对剪纸十分热爱,我想继续剪纸,还想让更多的人和我一样享受剪纸的乐趣。

微信图片_20230102141050.jpg

和大家一起剪纸,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

于是我在2018年,不顾家人的反对,成立了剪纸艺术传承中心,我想让更多的青少年喜爱并发扬这项传统手工艺。可惜,前半年都没有一个孩子来报名学习。我就从周边邻居的孩子开始,从几个到十几个孩子,公益性的给孩子们指导传授传统的技艺和手法。

微信图片_20230102141103.jpg

2022参加全市剪纸比赛同学的照片

看着孩子们对剪纸的喜爱,家长们也逐渐认同和接受,因为孩子学习剪纸,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专注力,审美观等,就这样陆续有更多孩子来学习剪纸。看到那些小朋友剪纸获奖的时候,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因为我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爱上了剪纸。

微信图片_20230102141119.jpg

光做这些还不够,让更多的人喜欢剪纸,还需要我们的产品能够被人喜爱,除了传统的节庆纹样,我得不断创新、学习、发展,要跟文创结合,跟家居结合,让剪纸成为精美且实用的产品,才能更大范围的推广出去。我的理想是对自身和大家的技术技巧的提升的同时,更在于将这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

微信图片_20230102141133.jpg

剪纸作品也可以作为家居日常装饰画

我在剪纸艺术的基础上,陆续创作出一批批文创产品:包包,扇子,餐具,杯子,抱枕,钥匙链,摆台,灯具,镜子,化妆包,冰箱贴等等一些手伴礼,外出参加活动,深受大家的喜爱,文博会上这些作品被一抢而空,有的作品还被选为政府赠送国外友人的礼品。

微信图片_20230102141146.jpg

给我一把剪刀,我可以剪出美丽的世界

这些年一步步走过来,因为热爱,想做的更好,从08年在临沂剪纸大师王滨先生拜师学艺,到现在有了一定的成绩。传统到创新,从创新到传承,让剪纸从农村走进城里,从城里走出中国,一步一个脚印,我从未想过要停止探索、发展这一项传统艺术。

微信图片_20230102141158.jpg

在新的时代,我还有未来二十年的目标:一是致力于非遗文化的产业化,通过政府牵头助推,把农村留守妇女人员组织起来,通过培训,带动乡村妇女共同参与,提高经济收入;二是积极参与政府文旅融合发展、红色沂蒙革命文化弘扬等项目;三是要让沂蒙苗氏剪纸走出临沂,走出国门,剪出好生活,把传统非遗文化发扬光大。

我对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因为时间一定会奖赏那些愿意为一件事投入时间和心力的人。

04

半城半乡

人的一生,从家乡出发再不断寻找回家的路

微信图片_20230102141214.jpg

跟沂蒙山人说徒步,他笑了,说我们这里就叫进山,没有什么徒步,如果非要说徒步,那我们每天都在徒步。

“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这是徒步鼻祖徐霞客年轻时立下的志向,终其一生他都在践行着这句话。现代的城市人,走过霓虹灯下,尝过酒肉乏味,试过夜不能寐,感受过日夜颠倒,内心却想回到生命的起点,在徒步行走中,放眼天下,或苍茫黄沙,或巍峨雪山,或荆棘密布。

微信图片_20230102141227.jpg

我的徒步之路,来自于一个征服珠峰的理想。

我叫徐涯,是个90后烟台小伙,现在在临沂生活。21岁的时候,看着伙伴们都选定各自人生道路而奋力前行,而我不想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世俗相连,于是,我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定在攀登珠峰。年轻的时候,当有梦想潜伏心底,才能于孤独时涌出无尽的力量,也会在迷茫中看到那束光指引方向。

有了理想之后,即刻付诸行动,我科学的分析了自己的身体状况,需要提升体能和肌肉力量,并需要科学系统的学习户外技能。也是为了提升体能,我创建了铜雀飞盘俱乐部,召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跟着飞盘满场飞;为了学习户外技能,开始入坑露营圈,并在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户外老大哥“英雄”,也逐步了解蒙山徒步的有趣。

微信图片_20230102141242.jpg

左一是我,第一次组织临沂地区飞盘比赛

如今,飞盘俱乐部成立不到一年,已经招募了近2000会员,我们一起跑来跑去,一起徒步,一起畅谈理想。理想从来不是一个人孤独的战斗,而是你去往理想的路上,有无数的人生伙伴给与支持和力量。

如果通往理想的路上,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那“天时”应该代表年轻时就树立的理想,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准备、去实现;“地利”则代表有沂蒙山作为强大的后盾,去磨练、去成长;“人和”是一路遇到的同伴、师长,去学习、去追随。这是年轻人应该有的魄力。

微信图片_20230102141255.jpg

飞盘比赛时,大家尽情的挥洒汗水

说实在话,我也只是一个开始学习徒步的小白而已。 

今年带着很多人徒步登山的行程一共有两次,都是在十月前后。一次是带着俱乐部的大家去走了一趟蒙山的刀山线,另一次是带着朋友几个去了一趟江西武功山,在山上呆了三天。

微信图片_20230102141308.jpg

带队徒步时队友拍下的我

刀山线是第一次尝试组织这一类的户外活动,由于报名的都是“城里小孩儿”,很担心大家一不注意受点伤啥的。在出发的前一天还特地准备了一个沙龙活动给大家讲解一下,结果去徒步的也没几个人来听,反倒是平时不爱运动的朋友跑来听了。

微信图片_20230102141320.jpg

英雄讲解徒步注意事项

当天晚上就觉得大家可能是小看了户外徒步这个事,把hiking当成walking了,搞得我第二天一路上都很紧绷,很担心出什么幺蛾子。

所幸第二天上山的路上没有太大的状况,只有个别几个穿运动鞋的姑娘一直在平地摔,磕磕绊绊的也算走完了。

中午休息是在山里的护林员老房旁边的树林里,里面摆着很多桌子凳子,不知道都是哪些前辈弄来的。

老房的地盘不是很大,一个小屋子门口是两个土灶,下面还有一小片羊圈,羊圈后面垒着满满的木头,在山沟沟里面有这么个好地方,还挺让人羡慕。

微信图片_20230102141334.jpg

这一天天气非常好,走刀山线的人还蛮多的。这个休息区又是所有人的必经之路,而且经过的都是龙精虎猛的大爷大妈们。于是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90%的人看到我们之后都会念叨一句“嗬,这么多年轻人。”

微信图片_20230102141347.jpg

这一天天气非常好,走刀山线的人还蛮多的。这个休息区又是所有人的必经之路,而且经过的都是龙精虎猛的大爷大妈们。于是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90%的人看到我们之后都会念叨一句“嗬,这么多年轻人。”

微信图片_20230102141403.jpg


但是在这些不一样的地方之外还有很多一样的地方,大家谈论的都是景色多么的好,一路上都有什么好看的地方。大家走在山里的时候应该都是一样的感觉,平静、坚定,大山应该会让人更纯粹一点。不用去想那些人世间的琐事,静静的走路就可以了。

你只要静静的走进山里,被山的沉重包裹,随着山的节奏一起呼吸,于是你就和山有了连接。

05

倦鸟归巢

栖茑创始人及她的“特困人群”扶持计划

微信图片_20230102141417.jpg

2017年的时候,我搬离了上海。

那时候的还我不是特别明白,我只是觉得自己年纪轻轻的却很累,很“困”,在这座城市里好像城什么都有,却像是困在一个“局”里,一切都像一场游戏,而我并不是自己生活的导演,而是一个“群演”。

后来的几年里,身体和心理一直都有种很困顿的感觉,生活总体很幸福,有时候忙碌,有时候悠闲,但总是觉得自己的身上有重重的枷锁,反而去到的地方越来越多,见到的人也很多,越发现自己对世界无法掌控,充满问号。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旅行、民宿和酒店相关的事业,去过一些大大小小的,城市的,乡村的,每到一地,当地原住民自己的生活方式,都让我印象深刻。

微信图片_20230102141430.jpg

2019年-2020年期间,在蒙山各地和村落去寻找和调研民宿的那几个月时间,我不断观察这些家乡的祖辈们,蒙山的山民身上的生活智慧,体会自己在这里得到的启发,对我们创业和价值观有极大的影响。

2019年前我第一次到沂蒙山舍住的时候,民宿门口遇到的一位奶奶,让我印象深刻。她每天拿着自己摘的山上的野花椒,野蘑菇,当地叫峨子,蒙山特产,在民宿门口卖。我们都知道蒙山的特产非常好,对这些野生的农作物也非常有兴趣,兴致盎然地挑挑拣拣装了一大袋,最后问她,多少钱?

“嘿嘿,都行,你们看着给吧!”此时此刻,大家都被这个回答震惊了,这意思是给还是不给?是给多少?每个人都没有概念…最后到底给了多少钱,大家也不记得了,只记得身上凑出来七七八八零碎的现金,给奶奶一起拿过去。

微信图片_20230102141443.jpg

走在山间小路上,我看到一对老夫妻,一个在半山腰的地里摘菜,菜地里她健步如飞,另一个拿着不锈钢桶,一轮一轮往上面拽。我没见过这样的场景,凑上去看,帮忙一起拽。

他们笑呵呵,说这样一辈子了。我问你们多大年纪?他们说,快九十啦!在他们的眼里,我看到了一辈子不短,一辈子也不长,那种笃定的感觉,我很久都没有感受过了。

我在蒙山上还见过一个奶奶,她有两个家,一个在山顶,一个在半山腰,山顶的家还没通电,需要爬石头进去,半山腰的家在村里。她告诉我,有时候她回山上住,有时候她下来住,找找朋友。

和奶奶相比,那个时候的我什么都没有。

微信图片_20230102141456.jpg

在当地村民家里吃饭

从此蒙山在我心中就蒙着一种特殊的光环, 当悉达多顿悟的时候,看着印度河,认为河流能够告诉你一切。当我闻着蒙山里的空气,我觉得这个答案是,大山也可以。

在我每一次到达蒙山的时候,会有几个反常的行为。首先,我会醒的很早,对我而言的早,就是七点多我就自然醒了,然后就会推开门很自然地去到院子里,听着鸡鸣犬吠,伸胳膊伸腿,很想打拳。

其次,就是消化功能特别健康,吃什么都很香,便便也异常通畅。怎么形容呢,就是我有一个好朋友,他也是生活在一个很有灵气的地方,是我认识的最乐观积极快乐的一个人,他以前告诉我,他这辈子都是早上醒了就去上厕所,两分钟解决,从来没有理解过现在那些肠胃问题是怎么犯上的。因为有了天地灵气加持,我整个人就很通透。

微信图片_20230102141511.jpg

和村民聊天是我到蒙山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

我们蒙山人民是东夷文化传承的后代,东夷部落是擅长射箭的部落,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后羿,他们崇拜图腾文化,所以会流传下来很多鸟的图腾。

我理解为他们认为鸟很珍贵,他们要把鸟射下来,当作神圣的祭祀品,祭给天地。而小鸟在外面不停的飞,当飞到沂蒙山这土地的上空,这里无形的气息便是人们千百年来行成的气场,让你降落,停留,疗愈自己。我想就是这个意思。

人一代代更替,但是山没有变过,蒙山可以告诉你一些答案。

微信图片_20230102141524.jpg

蒙山的黑山羊特别有名

说回我自己,还有我理解的这个世界,现在的这个世界,特别是疫情之前,大家总想着飞,不想着停,飞得太高,太狂妄。华语乐坛为什么连个像样的作品都没有了?因为现在我们的生活大部分人可能连“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都写不出来了。

后来我创立了栖茑这个酒店品牌,上面这些故事都是栖茑的催生者,在酒店之上的价值观,“倦鸟归巢”四个字就可以概括。

微信图片_20230102141536.jpg

我在栖茑酒店

希望能把一些现在大家真正需要的价值观,从现在开始传递下去。

这些故事都是一个开始吧,去过蒙山的朋友和有机会去蒙山看看的朋友,可能能听懂我的这些感受,希望我与蒙山的故事可以一直讲下去。

06

山言山语

山语文学,有情有忆

微信图片_20230102141618.jpg

生命的根基  

图/文 栗子

远处的丛山绵延,交汇之处生长出一条条弯弯的河流,

欢快地唱着低音歌,潺潺流入村前的水塘里。

月牙形的水塘周围,

长满了青白相交、斑驳疏密的荒草。

朝向村庄的一边,

是开阔的石台,

平坦的石台上一根草也没有。

一群群的鸡、鸭、鹅,在水塘里、

被几个光着小身子的幼童追逐着。

举目一眼望不到头、

翠绿的山岭中、农田里,

农民戴着斗笠弯着腰。

阳光下、几缕白云如同轻纱般,

若隐若现地飘曳在蓝天上。

徐徐微风,送来了山里时隐时现的松涛。

这里是真正的农村,真实的农村生活。

看不见浮华、听不到奢夸。

好像从摇晃的台阶上、

退回到大地,

切实地回到了现实的怀抱。

这才是摸得着的社会基础。

是孕育生命的根基所在。

微信图片_20230102141632.jpg

主办单位 / 沂蒙宿集

专题策划 /《沂蒙山语》编辑部

本期专题策划 / 李雪

本期专题供稿 / 苏鹏、陈明君、徐涯、苗苗

视觉设计 / 栗子

摄影 / 图片由受访者供图,部分图源网络,侵删

封面摄影 / 栗子

本期特别支持:灰空间建筑事务所、沂蒙苗氏剪纸传承基地、栖茑酒店、铜雀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