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大力实施“山东手造•产自临沂”推进工程,把“山东手造”作为推进“两创”的政治任务、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工程和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创新思路理念,鼓励引导相关企业创新创意,培育发展手造产业,取得良好成效。
强化扶持引导
制定《“山东手造·产自临沂”推进工程实施方案》,开展手造资源调查摸底,经过梳理,临沂“手造”项目,包括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两大类,市级以上有185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36项。推荐相关企业参选“山东手造·优选100”,其中9家企业入选,7家获得提名。支持依托手绣、二胡、木梳、剪纸、翻花、砚台等非遗及传统工艺项目打造“一乡一品”,评选认定手造特色乡村33个;建设市级非遗工坊64处、县级186处,开发非遗创意产品,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提升手造传承人技能,举办“山东手造·产自临沂”数字赋能专题培训班,邀请国宝有礼文创发展创始人就如何创新手造产业发展方式、拓宽手造产业发展路径、提升全市手造产业的创新创意设计、网上数字呈现、数字产品运营水平进行专题培训;举办“山东手造·产自临沂”技能大赛,激发手造创意设计活力,使手造更好地融入现代设计、融入现代生活,丰富非遗产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命名技艺精湛的手造技艺传承人60名。在全市营造了培育发展手造产业的良好氛围。
拓宽手造营销渠道
开展“山东手造·产自临沂”非遗购物节活动,开拓电商营销渠道,引导手造企业积极加入淘宝、京东、抖音电商、快手、临沂文旅云等线上平台,开展手造产品线上销售活动。同时通过直播平台,邀请网红走进手造产品制作现场,以沉浸式体验展现沂蒙传统工艺魅力,开展沂蒙特色手造产品网络推介,引导网上消费,激发大众消费潜力。推进临沂奥体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设,打造集展销、体验、培训、传承等功能于一体的“山东手造·产自临沂”展示中心。2022年截至目前,全市非遗类产品销售额61.2亿元。
加大手造宣传力度
加强与各级媒体联系,通过报纸、电视、微信、抖音等媒体和平台,宣传临沂手造项目,扩大临沂手造影响力。举办“山东手造”进高速公路服务区、进景区、进商超、进酒店、进非遗工坊启动仪式,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第八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山东手造•产自临沂”文化创意市集暨2022临沂大剧院城市音乐节,“我们的节日——端午节”“山东手造·产自临沂”进景区暨非遗购物节活动,“山东手造·产自临沂”助力乡村振兴推进会暨首届木梳文化节等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临沂市手造魅力。推动手造项目走出去,组织参加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振兴传统技艺·鲁班杯”大赛、中华传统工艺大会、“孔子家乡好客山东”澳门推广周等活动,加强对外交流,扩大临沂手造影响力和美誉度。
各县区结合实际,挖掘、培植、壮大了一大批优秀手造项目,带动村民致富,助力乡村振兴。临沭县形成了完善的杞柳种植、编织加工、产品研发、出口销售的上联龙头企业、下联基地农户、内联电商平台、外联国际市场的特色产业化集群,2022年,柳编实现销售额25亿元。郯城县庙山镇乐器制作从业人员1万余人,二胡产销量占全国的50%以上;红花镇的中国结从业人员7.6万余人,产业份额占全国市场的70%。莒南县东高榆村是山东省木梳加工专业村,木梳加工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现有木梳专业户80余户,从业人员1200余人,年产木梳4000万把,成功注册了“高榆”、“鹊之桥”、“清越坊”木梳商标,初步形成品牌效应。费县手绣传承人设立朱田镇崔家沟社区扶贫工厂,用“培养+传承”的发展模式、“固定+灵活”的就业方式,培训留守妇女、居家老人、残疾人等手绣技能、制作手绣工艺品,帮助他们在家门口灵活就业,人均年增收1.5—2万元。沂水桑皮纸传承人发动周边村的贫困户种桑养蚕,将桑皮回收变废为宝,形成了“桑树种植—养蚕产业—桑茶生产—桑葚采摘—桑皮纸制作教学—桑皮纸成品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基地”的产业链。
下一步,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活态传承,深挖本地手造资源,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发挥好传统工艺的赋能作用,把“小手艺”做成“大产业”,使手造成为富民兴村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