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在线讯(刘莲)沿着沂河发现美,沂南不仅有优美的风景,灿烂的历史文明,更有早在唐宋时期就享有盛名的徐公砚。
砚,文房四宝之一,闻名遐迩的徐公砚就出产于沂南县青驼镇。清代《临沂县志》中这样记载:“其形方圆不等,边生细碎石乳……”该石硬度适宜,质嫩理细,发墨如油,被业内人士称为砚石材中上品。 施以巧妙的手工雕刻技艺形成的砚台制品即为徐公砚。徐公砚是鲁砚重要品种,被称为“天下第一自然砚”。
相传唐代徐晦赴京赶考,途经此地,偶然拾得形色可爱的石片,试磨成砚。在京会考时适逢天寒,砚墨结冰,考生均受影响。唯有徐晦砚墨如油,书写流利,一举考中进士,后来官至礼部尚书。离任后,他缅怀奇砚,定居于此地,被誉为徐公,村名遂改为徐公店,砚石名为徐公石。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有关雕刻技师的发掘试制,徐公砚重放异彩。1987年10月16日,在北京举行的“徐公砚研讨会”上,徐公砚深受与会者好评。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徐公砚多次进京参加名砚大展,并多次夺魁。
如今,在沂南县青驼镇徐公店村205国道两旁,大大小小的制砚馆有三四十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公砚)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玉杰的非遗技艺传习馆便坐落于此。“形似小铁棒的刻刀或长或短,刀锋或尖或圆。”“制砚台也算细活,从选料、维料、开璞、设计,到雕刻、打磨、洗涤、过蜡、配盒,一方砚台的出品得十几道工序。”放下手中的刻刀,张玉杰打开了话匣子。
年近50的张玉杰是土生土长的徐公店人。他告诉记者,早些年由于各种原因,村里制砚行业并不兴盛,与很多年轻人一样,他也曾挖了“石头”出去卖。“看着大自然留下的宝贝就这样被卖了,或者被简单地挖个‘坑’当砚台,实在觉得心疼。砚台是文化的产物,绝不能仅作为器具而存在。”说到徐公砚的今天,张玉杰说必须得感谢刘克唐、姜书璞两位老师,正是基于他们早些年的努力,才能让徐公砚重放异彩。也是在他们的教授下,张玉杰从一个挖石头卖石头的毛头小伙,开始慢慢钻研制砚技术。青驼镇文化站站长孙延成也是位砚文化爱好者,他说:“制砚,不仅仅是一门雕刻技术,更重要的是赋予砚台以文化特性。特别是那些著名的古砚,石品、造型、雕工、审美,还有时代特征以及铭文书法等,可以说一方砚就是一本学问深厚的书。我们乡镇也在积极引导制砚师傅,让他们手下的砚台不仅仅是一个商品,而能成为一件艺术品。”
张玉杰说,身为徐公店人,更是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公砚)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发扬徐公砚制作技艺责无旁贷。
一纸一砚一世界,一笔一墨一人生。“方寸之间,自有乾坤”。一方小小的砚台,石匠能看到自然之势,画家能看到写意之境,书法家能看到线条之美,雕工能看到刀工之俊。
如今,笔、墨、纸、砚已不仅仅是书写工具,已经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骄傲,成为中华民族感觉中枢上的明珠,方寸之间实现着中华文明的传承。这哪是一方砚台,方寸之间,自有乾坤,传承着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