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以其群峰嵯峨,崮秀天表
擎起“岱宗之亚”
沂水,以其源远流长,百折不回
涵养一方厚土
电力,作为现代文明的象征
1921年在临沂发出第一缕星光,屈指已100载
▲1921年,第一台发电机的轰鸣声振聋发聩,电力文明在临沂历史长河中诞生。
从第一家电灯公司的诞生,到第一座发电厂的兴建;从几条低压线路迂回供电,到特高压网架的可靠支撑;从村村通电、户户通电,到构建坚强智能电网,跨区输送清洁能源。
如今的沂蒙大地,以2座特高压和3座500千伏变电站为支撑,全面融入国家特高压骨干网,500千伏“两纵两横”主网架初具雏形,220千伏“东西两片区”供电格局已经形成,建成了主网支撑有力,配网安全可靠、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临沂电力已达到全社会全年用电量500亿千瓦时,供电最高负荷915万千瓦,坚强电网为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穹顶之下 电网坚强。来源:国网临沭县供电公司
发电“10040兆瓦”
自1951年9月,第一座发电厂——临沂发电厂(3兆瓦)投运,发展到今天临沂全市电源装机容量达10040兆瓦。
自1966年第一个新能源——石泉湖水电站(125千瓦)投产,发展到今天新能源装机4088兆瓦,电源装机容量中新能源的占比提升至41.7%。
临沂电力持续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用实际行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山村里的风力发电。来源:国网临沭县供电公司
变电“91561兆瓦”
自1959年,第一座35千伏五里堡变电站(1兆瓦),发展到现在拥有1000千伏直流、±800千伏交流特高压变电站各1座,500千伏变电站3座,各县区全部实现由2座及以上220千伏变电站供电,10千伏及以上变电总容量91561兆瓦,临沂电网迈入特高压新时代。
临沂彻底解决了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对于大范围优化能源配置、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引领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加充足、更加清洁、更加坚强的电力保障。
输电“两交两直”
自1958年,第一条输电线路35千伏临沂电厂到五里堡输电线路,全长4千米,发展到现在特高压“两交两直”,全面融入国家特高压骨干网,“两纵两横”500千伏网架初具雏形。境内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达到9841千米。
特高压“两交两直”的建成,承载着提升华北电网内部交换水平、特别是山东接受省外来电能力以及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水平的重要使命。
▲特高压线路。来源: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
用电“500亿”
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500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4686千瓦时,工业用电354亿千瓦时,居民用电74亿千瓦时,用电量排名全省第五,供电最高负荷达1210万千瓦。
近年来,随着临沂市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居民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上人口的快速增长,在全社会用电总量逐年上升的同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也大幅上升。
供电“51年”
自1970年6月23日,临沂地区电业管理局成立。直至今日,临沂建局已有51年,这也是临沂地区供电有组织管理51年。51年来,临沂电网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沧桑巨变,为临沂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电力引擎。
一代代临沂电力人筚路蓝缕、风雨兼程,不断加强构建坚强智能电网,供电能力显著增强,供电服务队伍不断扩大,目前已拥有供电服务人员14000余人,形成了一支优秀的供电服务队伍,服务客户数量已达600万户。
脱贫攻坚电力扶贫在行动
“十三五”期间,临沂电力把助力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启动电力扶贫行动,脱贫攻坚,国家战略部署全面落地。党建扶贫、电网扶贫、光伏扶贫、消费扶贫“四轮驱动”取得显著成效,帮助11个帮扶村全部脱贫摘帽,惠及人口数百万人。
▲沂南县光伏发电基地
其中,帮助280个村通动力电,惠及农户6.2万人;实现7252眼机井通电,受惠农田60.79万亩,惠及人口183万人;完成894个贫困村、535个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保障15个光伏扶贫项目及时并网;满足2.78万户清洁供暖需求。
献礼建党百年华诞
一代代沂蒙电业人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初心宗旨,发扬“电力铁军”精神,情系沂蒙、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敢于胜利,在安全生产、电网发展、经营管理服务、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均取得突出成绩,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为振兴沂蒙经济、服务老区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百年风雨兼程,一世纪沧桑巨变。在这特殊的历史节点,为向党的一百岁生日献礼,我们将继续牢记电力央企的使命责任,抢抓机遇,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积极融入能源互联网发展大潮,服务推动沂蒙老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努力开创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助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