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沂蒙山小调》第三代传唱人宋守莲质朴、醇厚的嗓音,唱出了沂蒙山区的美好景致,也一下子把前来参观的游客带入那段难忘的历史。
6月11日,“追寻党的足迹·感悟沂蒙变迁”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采访活动,走进《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山东临沂费县薛庄镇白石屋村。通过聆听故事讲述,重温革命历史,接受红色教育洗礼,见证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感受红色沂蒙精神脊梁崛起的磅礴力量。
据介绍,《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正值烽火硝烟的抗日战争时期,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不久,日寇经常来扫荡,国民党反动派也利用当地反动势力黃沙会与抗日军民对抗。为瓦解敌人、教育群众,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的两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以文艺为武器,在费县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白石屋村创作了歌曲《反对黄沙会》,因为采用了当地的花鼓曲调,加之通俗易懂的歌词,这首歌很快就传遍沂蒙山区,受到了广大军民的欢迎。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这首歌曲几经修改,最终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沂蒙山小调》。
为纪念《沂蒙山小调》的诞生,铭记抗日战争的历史,费县县委、县政府在村前建立了纪念碑、纪念亭,以启后人,永志不忘。《沂蒙山小调》还与《茉莉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民歌、中国优秀民歌,蜚声海内外。“沂蒙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
“我从12岁开始学唱《沂蒙山小调》,50多年来数不清唱了多少次,但依然喜欢唱,唱不够。”宋守莲在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受这首歌曲的鼓舞,老区人民度过了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如今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觉得越唱越有力量,将会一直唱下去,将沂蒙精神一直发扬下去。
正如宋守莲所说,当年地处偏远、人迹罕至、常年贫困的小山村,现在已经依托挖掘沂蒙精神的内核,发展成为红色旅游胜地,人们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沂蒙山银座天蒙景区通过民宿、商业街、餐饮等带动了居民就业,推动了白石屋村经济发展。
景区还重点打造了《沂蒙山小调》活态博物馆,放大沂蒙山小调诞生地这一文化元素,并建设大众日报印刷所旧址纪念馆,恢复1940年的村落场景,将当时沂蒙山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文化呈现了出来。
“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是我们天蒙山景区的核心景点,是临沂沂蒙红色教育、党性教育、红色研学的重点教学培训基地,每年接待游客80万人左右。”山东天蒙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部长刘海洋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今年红色旅游热,景区接待游客数量明显增长。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推出了一系列活动,如百团百日唱红歌,沂蒙山小调音乐节,摊煎饼、剪纸、学唱民歌等,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获得更好的精神体验。
来源:大众报业·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