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口饭做军粮, 一块布做军装, 一个儿子送战场。”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与党政军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一起谱写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并肩战斗的光辉篇章。新时期,临沂人民继承和弘扬沂蒙精神,在这块红色热土上续写着新的拥军篇章,我市双拥工作在深化中不断拓展、取得新成效。
历史:120万人拥军支前
作为革命老区,临沂历来就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革命战争年代,临沂是华东局和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革命家和我军400多名将领都曾在这里工作、战斗过。沂蒙红嫂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
1941年底,日本侵略者对沂蒙山区进行了拉网合围大扫荡,一名八路军小战士身负重伤,被沂南县马牧池乡村民明德英发现,明德英用乳汁将其救活,精心照料,直到其康复归队。这样的事迹在战争年代的沂蒙山区每天都在上演,冒生命危险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红嫂祖秀莲救治伤员演绎母子情深……沂蒙老区人民为争取革命的胜利倾其所有、无私支前,军民同心抗敌。
解放战争期间,沂蒙六姐妹主动担起全村支前重担,筹备军马草、加工煎饼、做军鞋,组织妇女跋涉20多公里,把弹药及时送到孟良崮战役前线。
战争年代,沂蒙人民组织起来,积极投身革命战争,并且涌现出众多拥军支前模范和先进群体,当时沂蒙革命根据地420万人中就有21.4万人参军参战,120多万人拥军支前,10.5万名烈士英勇牺牲,“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嫂”,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奉献和牺牲。
而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感动着一代又一代,激励着一代代沂蒙人在拥军爱国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传承: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
鱼水情深,历久弥新;双拥情结,一脉相承。新时期,沂蒙人民继承和弘扬沂蒙精神,大力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和谐发展,涌现出了“沂蒙新红嫂”戚洪桂,“山东省爱国拥军模范”、“山东省十佳兵妈妈”朱呈镕,“感动雪域官兵的大义母亲”胡艳红;20年如一日,视子弟兵为亲人的拥军楷模岳勤祥,全国优秀退伍军人孙永胜等一大批双拥先进人物。2016年,我市再次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四连冠”,双拥工作已经成为展示临沂魅力、彰显实力的城市品牌。
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坚持军民融合发展,打造双赢格局。目前,全市156个街道(乡、镇)、1931个城乡社区全部设立了双拥工作站,群众性双拥组织达到300多个,专(兼)职人员达到3万多人,在全社会形成了“人人关心双拥、人人参与双拥”的良好氛围。
2009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拥军优属协会,8年来,开展拥军活动无数,向部队赠送慰问金及慰问品价值500余万元,除了服务好本地驻军外,还积极开展异地拥军活动。市拥军车队的100多辆拥军出租车每天活跃在市区,涌现出众多感人事迹,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评价。2014年7月,临沂市军民融合发展促进会成立,使军民融合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我市还先后对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新四军军部旧址、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等进行修缮和扩建,在市区新建设了沂蒙革命纪念馆、将帅广场、红嫂广场等红色文化设施,全市共修复、维护、兴建红色文化广场、革命烈士陵园、革命遗址、战斗遗址等200余处。
为让优抚对象合法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我市全面实施了优抚对象优待金和抚恤定补金县级统一发放制度,并建立了优抚补助资金自然增长机制,保证义务兵家庭优待标准不低于当地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并对进疆进藏士兵实行加倍补助等等。积极推行阳光安置办法,全市退役士兵参训率、就业率分别达到95%、90%。
据了解,军地双方通过共建文明路段、共建文明市场、共建文明学校、共建社会治安等多种方式,不断创新共建形式,军地资源融合、文化融合、科技融合等融合程度不断提升。目前,临沂市军地双拥结对单位已增至80对,平均每年开展活动300余次。市双拥办以拥军优属协会为平台,立足部队需求,广泛开展了“沂蒙精神进军营”、“科学技术进军营”、“文化艺术进军营”等多种军地同促共建活动。武警临沂市支队与驻地14个单位建立共建关系,平均年出动警力900余人次,走上街头、进入社区为市民做好事。
为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国土意识和双拥意识,经市委市政府积极协调,2011年,诞生并成长于沂蒙老区的济南军区26集团军77旅正式打出了“沂蒙旅”旗号;2012年11月,海军“临沂舰”正式入列北海舰队;2016年2月,海军“沂蒙山舰”正式入列东海舰队。军地双方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军民共建活动,爱国拥军已经深深融入每个临沂人的血脉,凝聚为融合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全市双拥工作创造了许多新的宝贵经验,对部队官兵产生了强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
发展:双拥品牌叫响全国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致力于沂蒙红色文化建设,没有因领导变换、时代变迁而停滞不前,没有因工作繁忙、财力紧张而降低标准,“费县经验”、“临沭模式”、“兰山模式”等,一个又一个双拥品牌接连涌现。
为鼓励复转军人自主创业,费县于2005年起在全县复转军人中广泛开展了“珍惜过去光荣,再创今日辉煌”活动。在县委、县政府优惠政策和多项帮扶解困举措的扶持下,1.6万余名复转军人纷纷正视现实,调整角色,人尽其才,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大显身手。目前,在该县由复转军人创办的企业已达到2700余家。广大复转军人成为艰苦创业、带头致富、维护稳定的骨干力量,成为地方经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这一做法被誉为“费县经验”,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费县经验”在临沂、在山东,乃至全国引起反响,成为沂蒙老区一个响当当的政治品牌。
临沭县自1961年建县以来,坚持“从优秀青年中优先选拔适龄青年入伍”,创造了50年无责任退兵的全国纪录,并从1996年起,将这一传统进一步拓展为“优先选拔优秀复退军人充实基层班子”。这两个“优中选优”的“临沭经验”已在全国推广。同时,临沂市还精心打造了“沂蒙精神政治品牌”、“红色文艺品牌”、“红色文化产业品牌”等多个双拥品牌。这些红色品牌在发挥教育功能的同时,也对推动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巨大功效,激发了沂蒙人民开拓进取、奋勇争先的创新精神,为红色传统续写了新的辉煌篇章。
展望:全面提升双拥水平 促进军民融合新发展
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双拥工作思路,进一步巩固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新型军民关系,增进了军民双方的友谊,促进了军民关系和谐发展,营造了双拥工作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创建水平。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巩固成果,不断提高双拥工作的整体水平,在科技拥军、智力拥军、行业拥军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
双拥办继续围绕市拥军优属协会的企业家资源优势,组织“百家企业献爱心,优抚对象早脱贫”精准扶贫活动。组织动员百家企业为优抚对象早日脱贫伸出援手,重点帮扶,因户施策,分期分批,集中力量做好贫困优抚对象的精准扶贫工作。根据优抚对象情况,帮扶“零就业”家庭,一家至少一个人到协会帮扶企业就业,增加收入早日脱贫致富,免费培训、就业、帮扶。
同时,大力加强双拥工作标准化建设,加大双拥教育力度。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积极拓宽社会化的路子,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推进双拥工作的落实。强化激励机制,很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军民参加双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今后,我市将进一步发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强双拥基础工作和加大军地互办实事力度,巩固和加强军政军民团结,不断开拓双拥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