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APP
我要爆料
首页顶部广告

2021经济社会发展,临沂计划这样干!

2021-03-21 04:16  来源: 琅琊新闻网微信

3月15日,

《临沂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通过临沂市人民政府网站正式发布。

11.jpg

该计划不但总结了

临沂市2020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情况,

更提出了临沂市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

主要预期目标及重点任务,

可以说,涉及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

有很多值得关注的要点和亮点。

一起来看!

2020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实施“重点工作攻坚年”“重大项目突破年”双年行动,紧盯“三个定位”,聚力“四个统筹”,加快“三个转变”,狠抓“六稳”“六保三促”,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良好。

(一)经济发展顶压前行。牢固树立“防疫+”思维,制定实施“六保三促”工作方案,扭住短板弱项,精准施策、聚力突破,经济运行快速回升、持续向好,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好于预期。全年地区生产总值4805亿元,增长3.9%。居民就业总体稳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4%。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9.8万人,安置符合政府安排工作的退役军人1022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2.6%。财政收入总体平稳。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9.8亿元,同比增长6%、居全省第2位;地方级税收收入290.2亿元、同比增长5.7%,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2.9%、居全省第1位。工业生产持续加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居全省第4位。投资支撑不断夯实。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居全省第7位,其中“四新”投资、工业技改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1.5%、44.9%、23.6%,民间投资增长8.3%。18个项目列入2020年省重大项目,在建项目数居全省第1位。消费市场逐步复苏。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28.2亿元,增长0.2%。外贸外资高速增长。全市进出口1167.2亿元、增长39.9%,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343.3亿元、增长84.4%,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40.5%。金融保持稳健运行。全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8193亿元、较年初增加110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009亿元、较年初增加1089亿元。


(二)动能转换初见成效。坚持存量变革和增量崛起并举,持续做好“压、转、育”三篇文章,我市代表全省迎接国家新旧动能转换三年初见成效实地评估获得好评。落后动能加快淘汰。深入推进“四上四压”,出台《临沂市2020年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方案》,制定板材行业装备工艺及生态环境准入标准,累计压减板材产能226万立方米、焦化产能70万吨。有序推进钢铁、焦化产能整合和布局调整。狠抓能耗总量强度“双控”和煤炭消费压减,严格落实煤炭消费压减工作方案,制定出台《临沂市耗煤项目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暂行办法》,加强预警调控、督导调度,万元GDP能耗下降率和煤炭消费压减均超额完成任务。传统动能加快改造提升。以木业转型为突破,示范带动食品、冶金、机械、建材、化工、医药、纺织等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推进工业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三年行动,4家企业成为省“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企业。实施“千企千项千亿”技改工程、企业上云三年计划,推动“老树发新芽”,全年传统产业实现产值3950亿元、增长9.7%。新动能加快培育壮大。大力发展“四新”经济,加快培植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顺和直播电商科技产业园等园区形成规模,快手注册商家数量居全国第1位、交易额居全国第3位,全市实现网络零售额352.8亿元、居全省第3位,“四新”经济占比提高1.8个百分点。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成功创建“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创建省级特色小镇2个。落实“十优”产业倍增和“名企培植”计划,深入开展产业小镇建设擂台赛,持续壮大优势产业规模。兰山区获评“中国木业生态科技城”,4个园区入选省级数字经济园区,6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罗欣药业、山东玻纤成功上市。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省长质量奖达到5个,2个产品获“泰山品质”认证,我市在全省市级政府质量评议中获A级等次。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标准攻坚“四项工程”,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10项、国家标准218项、行业标准276项。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660家企业纳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系统,新建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64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天河超算淮海分中心、钢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落户临沂。引进院士等高层次人才130余人,新增有效发明专利969件、增长30.52%,20项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7家,总量达到720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0%。


(三)乡村振兴全面起势。按照“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列”定位要求,优先发展农业农村,聚焦“五大振兴”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谋划实施“三步走”。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农产品供应基地、休闲旅游“后花园”和产业转移“大后方”。成功举办2020临沂优质农产品(上海)推介活动,“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影响力进一步增强。联合上海共同认定供应基地100家,签订产销合作协议100多个。实施景区景点提升工程,沂水萤火虫水洞·地下大峡谷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沂南县入选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策划推出60条精品旅游线路。赴上海、苏州、南京等长三角中心城市举办文旅系列推介活动,“亲情沂蒙、红色临沂”旅游品牌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提升,成功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市。先后与绿地、立邦等大型企业集团签订投资合同30个、总投资263.2亿元,全市在建续建长三角地区企业投资项目270个、到位资金275亿元。农业质量效益持续提升。新增高标准农田83万亩,提升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65个,粮食、瓜菜、油料、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416万吨、860万吨、72万吨和12.2万吨。平邑金银花优质产品基地获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达到5家。农村改革持续深化。获批国家级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新培育市级示范农民合作社256家、家庭农场122家。加快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全市农业生产托管项目达到39.8万亩。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出台全省首部《美丽乡村条例》,完成1881个村道路硬化、5.48万户改厕任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平邑县获批全国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体制机制创新改革试验区,蒙阴县入选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强化。175项重点水利工程按期完成年度建设任务,防洪减灾和供水保障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攻坚行动圆满收官,共解决5109个自然村、458.3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四)发展格局不断放大。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内国际双循环谋划发展格局,持续拓展发展新空间。高水平开展宏观谋划。科学编制全市“十四五”规划和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做好服务业发展、军民融合、能源等重点专项规划编制,牵头编制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规划,推动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应编尽编村庄规划,加强规划衔接,确保全市“一盘棋”。高质量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成功筹办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工作部署会暨首次联席会议,举办首届中国(临沂)进博会鲁南经济圈专场等系列活动,着力构建鲁南经济圈发展的“四梁八柱”。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细化落实46个跨省合作事项。深化与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合作交流,推出十市居民凭身份证游景区门票打折等优惠政策,举办淮河生态经济带文化旅游小型戏曲展演、淮海经济区横渡沂河大奖赛等活动。高标准提升发展承载能力。加快西部新城、国际生态城、高铁片区建设。完成城建重点项目投资195亿元、增长25%。临沂市获批四星级省级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市级),沂水县、蒙阴县获批四星级省级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县级)。扎实推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岚罗、新台、京沪高速改扩建建成通车,全市高速公路实现“三纵三横”和“绕城闭环”双目标,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3万公里,成为全国首批14个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之一。双岭高架与京沪高速“高接高”,沂河路西延打通,北京东路、湖北路拓宽改造竣工,陶然路改造提升、北京路沂河桥及两岸立交改造、武汉路祊河桥建设顺利,城市环线道路“贯通”。新建5G基站5000个,主城区5G信号实现全覆盖。高起点扩大对外开放。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创新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意见》,坚持把商城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统筹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和省级“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一体化布局“商、仓、流”,临沂商城市场交易额、物流总额分别达到4403亿元和6847亿元。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京东物流鲁南云仓、罗滨逊智慧云仓、济铁物流园海关监管场站一期、山东高速鲁南物流园等建成使用,G2新型科技物流基地、网营物流智慧供应链运营中心、顺和智慧物流园推进顺利,启阳机场开通首条国际货运航线,我市成为“齐鲁号”欧亚班列三个集结中心之一。


(五)深化改革成效明显。以九大改革攻坚行动为主线,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进改革,123项改革任务加快落地。办事流程更加简化。出台首批“1+15”流程再造方案,形成“一件事主题服务”等地方化流程再造方案。开发“一链办理”业务申报系统,办理时限、审批材料、办理环节、跑动次数分别压缩65%、48%、63%和74%;市级行政许可事项“应放尽放”,全省首创上线“政企直通车”,“爱山东”APP上线服务事项数量居全省第1位。人才制度更加完善。实施“才聚沂蒙”行动,创新提出23条“一揽子”支持政策,开发上线“临沂人才工作网”,在全省率先组建市级人才集团。组建9个市级职业教育集团,12家企业被评为省产教融合型企业,临沂科技职业学院建成招生。资源要素配置更加精准。开展“标准地”出让改革试点,实行“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项目开工时间平均提前3个月。建设全省首个市级“读地云”平台,盘活处置批而未供、闲置低效土地6.04万亩、供地5.6万亩。国有企业改革持续深化,新组建农业发展、沂蒙建工等企业集团,完成15个国企混改项目。22户省定国有“僵尸”企业分类退出,2.3万名国企退休人员完成社会化管理移交。市场环境更加有序。开发区改革基本完成。法治环境更加优化,建立健全“免罚清单”机制,596家企业列入检查“白名单”。出台全省首个网监基础建设地方标准,创建国家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诚信建设更加规范。推行差异化监管和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市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成投用,“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体系建立,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全覆盖。开展“新官不理旧账”等政府机构失信问题整治,377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


(六)三大攻坚战进展顺利。树牢底线思维,坚持标本兼治,持续巩固和扩大攻坚成果。脱贫攻坚圆满收官。顺利通过脱贫攻坚省级评估验收。探索脱贫攻坚长效机制,积极开展解决相对贫困试点,科学编制脱贫可持续发展规划。兰陵县压油沟、沂南全域旅游助力革命老区扶贫2个案例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兰陵县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获评2020年度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东西扶贫协作地区重庆城口和对口支援地区青海海晏全部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污染防治有力有效。持续开展工业污染、扬尘、机动车尾气、挥发性有机物等专项治理,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5.15、居全省第8位。城区24段黑臭水体治理完成并通过省级“长制久清”评估,14个国省控断面和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市共淘汰国三柴油货车3.6万辆,占全省淘汰数量的19%,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目标。12个县区全部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成果编制。重大风险防范有序推进。实现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双降”。连续25个月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成功抵御沂沭河60年一遇大洪水。获批全国第一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越级信访量、刑事警情、法院立案量持续下降,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七)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坚持人民至上,扎实推进20项重点民生实事,做到基本民生应保尽保、应救尽救,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87元,增长4.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66元、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18元、增长6.3%。民生投入持续加大。全市民生支出638.2亿元、增长11.5%,占全市财政支出的80.5%。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07所,56人及以上普通中小学“大班额”实现清零。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77所,全面完成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整治299处,普惠幼儿园覆盖率达87.7%。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1312所,农村中小学校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增集中供热能力140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建成区供热主管网实现全覆盖,铺设雨污水管网208公里。新建改扩建农村公路3304公里,农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坚”专项行动和农村通户道路硬化工作圆满收官。社会保障不断强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制度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42元。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50万。我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五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市,在考核验收中获优秀等次,成为10个获得追加奖励的城市之一。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提标惠及23万人,救助困难残疾人22.3万人,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54%,孤贫儿童志愿服务做法在全国推广,社会救助标准实现十连增。新开工棚户区安置房8296套,老旧小区改造7382户,开工率均为100%。顺利通过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市验收,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综合能力居全国地级市首位。社会事业加快发展。顺利通过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复查,成功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在全省率先实体化运作市委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实现县域医共体全覆盖。全国课改实验区红色教育现场会、萨马兰奇杯全国高中足球锦标赛在我市举办。改造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00处,推出民族歌剧《沂蒙山》临沂版、芭蕾舞剧《沂蒙》等精品力作,“第一书记”电视剧《遍地书香》入选国家脱贫攻坚重点剧目,举办2020“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中国书法临书大会和“同源”中国画作品展,柳琴戏《崔家沟》等5部作品入围“泰山文艺奖”。成功举办首届山东(临沂)体育用品博览会、临沂市第七届运动会,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达到4288处。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经济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消费仍需挖潜,文旅消费动力不足,住宿餐饮业恢复较慢;投资仍需强化,大项目投资支撑不足。民生保障还存在短板弱项,人均财力水平有限,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与群众期盼还有一定差距。社会治理还存在薄弱环节,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积极性尚未被充分调动,社会治理体制仍不能完全满足高质量发展需要。这些困难问题,需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2021年经济社会

发展主要目标及重点任务

(摘选)


↓ ↓ ↓

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

深入实施科教强市战略、人才兴市战略,着力建设应用科学城二期、天河超算淮海分中心、钢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木业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力争每个主导产业建立1家市级产业研究院


•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0家以上、省级以上“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20家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00家,形成“龙头带动、中等抱团、小微众创”的发展格局。


•深入实施“才聚沂蒙”行动和沂蒙“双创”领军人才工程,积极发挥人才集团作用,力争培养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0人,吸引集聚一批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促成落地一批优质人才项目。


•重点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布局一批“离岸创新中心”,汇聚国内外高端人才,承接先进科技成果转化,让更多创新成果为临沂所用


加快组建临沂大学医学院,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强化高等教育服务地方能力。


•推行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制”、首席专家“组阁制”、项目经费“包干制”和“大专项+任务清单”模式,加快高校、科研院所内部治理改革,赋予科技创新更大自主权。市级科技投入再增长30%,引进转化高端科技成果200项以上。


↓ ↓ ↓

更加注重纵深推进动能转换

落后产能淘汰再加严。


传统产业改造再加力。加快八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度,一产业一专班抓推进,缩短“空笼期”,尽快取得突破。


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推进质量、标准、品牌一体化服务产业升级。全市八大传统产业产值突破4200亿元、增长8%以上。


新兴产业培育再提速。大力推进精品钢基地建设,力争山钢永锋一期、钢投优特钢、钢投110万吨焦化项目建成投产。


抓好高新区磁电产业国家创新集群试点、经开区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重点项目高端化。


↓ ↓ ↓

更加注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