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在线讯(刘莲)12月23日上午,临沂市召开“十三五”科技创新工作成就新闻发布会。记者现场获悉,“十三五”以来,临沂市高新技术企业由“十二五”末的192家增加到2020年底的700余家,净增508家,较“十二五”末增加了264.6%,由全省第8位提升到第5位。
科技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十三五”期间,临沂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持续出台政策性文件,从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优势、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激发科研机构创新活力、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构建科技奖励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构成了全市科技创新政策框架体系,优化了科技创新环境。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先后争取省级以上科技创新政策8.99亿元,发放科技贷款1600万元,兑现省市科技创新券138.87万元,逐渐建立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力量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体系,为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科技助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富有成效。“十三五”期间,立足全省“十强”、全市“十优”产业,实施“6+1+1”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着力在先进装备制造、医养健康、电子信息、高端冶金制造、高端木业、新材料新技术及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商贸物流等产业领域。到目前,全市共建成7个国家级科技创新产业基地、1个国家试点创新型产业集群、2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呈现持续快速发展态势,高新技术企业由“十二五”末的192家增加到2020年底的700余家,由全省第8位提升到第5位;净增508家,较“十二五”末增加了264.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7.21%提高到39.95%,年均提高2.58个百分点。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共获国家科技奖励10项、省级科技奖励30项,市级科技奖励54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5项,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十三五”期间,加快构建以市级行业创新平台为带动,以县区创新平台为联合,以各类企业平台为支撑的市、县和企业三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各类创新要素的融合发展,切实增强了全市的自主研发和资源集聚能力。新增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18家,国家众创空间9家、省级26家,到目前,全市各类科技孵化载体达到73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省级1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9家、省级10家。到2020年底,全市累计建有科技类平台900多个,其中,国家级33个、省级252个、市级581个,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
创新资源加速汇集整合。“十三五”期间,先后与中科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等高校、科研院所签署了合作协议,组织举办了院士专家沂蒙行等活动,合作院校达到100多所,签署合作协议380多项,累计备案省院士工作站47个;引进转化科技成果650多项,成功破解了730多项技术难题。国际科技合作得到强化,累计建成海外研发中心6个,国家级科技合作基地4个。持续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累计引进院士及创新团队500多个,培育国家高层次人才9人、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47人,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类13人、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创新类10人、科技创业类24人;引进外国专家243人次。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十三五”期间,不断强化以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引领,以市级农业科技特色园区为依托和示范,以星创天地、农科驿站等农技推广平台为联系纽带,以科技特派员队伍为服务主体的农业科技“四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转化,为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到目前,全市共建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个、省级农高区2个(全省共19个)、省级农业科技园10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46个,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区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