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临沂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构建“六调联动”机制新闻发布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一站式诉讼服务机制建设,健全完善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为群众提供多途径、多层次、多种类的纠纷解决方案,近年来,临沂市中级人民法院积极探索创新“六调联动”的“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
一、“六调联动”提出的基本背景
在去年召开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是中国独特的制度创新,体现了中国司法的精髓和特色,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市两级法院围绕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去年12月,省法院、省司法厅在全省法院、司法行政系统推广了临沂“诉调对接一体化”的调解工作经验。今年年初,中院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建设被列入市域社会治理创新项目。
一般来说,矛盾纠纷化解通常有“三道防线”:调解是第一道防线,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方式是第二道防线,司法是最后一道防线。“三道防线”各有其功能定位,理想状态的纠纷解决方式是先从第一道防线解决,解决不了再到第二道防线,第二道防线确实不能化解的,才需要第三道防线也就是司法的介入,这是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的分工和定位。目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前两道防线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立案登记制改革以来,大量的纠纷没有经过过滤直接涌入法院。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强化法院作为“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的定位,那就必须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动建立多层次的纠纷解决格局。通过诉源治理,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的社会治理格局,减少诉讼增量。对于进入法院的纠纷,要通过法院主导下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和分调裁审机制为群众提供多种纠纷解决方案,要在法院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商事调解、行业调解和律师调解搭建平台,实现调解、仲裁、行政裁决等的有效对接,实现社会矛盾纠纷的一站式解决,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六调联动”工作的开展情况
2016年,全市两级法院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了诉调对接中心,在人民法庭设立了诉调对接站,派驻人民调解员进驻法院开展工作。2019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 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的意见》,要求全面建设集约高效、多元解纷、便民利民、智慧精准、开放互动、交融共享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为更好地服务诉讼群众,临沂中院积极畅通与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行政机关、行业组织等的对接渠道,广泛邀请社会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在全省率先对原有诉调对接中心进行了系统性提档升级,成立了人民调解工作室、行业调解工作室、商会调解工作室、律师调解工作室等四个调解工作室和行政和解中心、执行和解中心两个和解中心。打造了集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商会调解、律师调解和行政和解、执行和解为一体的“六调联动”的“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各调解工作室与法院速裁团队紧密结合,成立由员额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及专职人民调解员共同组成的调解速裁团队,对适宜调解的案件,依法委派、委托调解组织、调解员进行调解,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达成调解协议;对经调解不能达成协议的案件,立即转入立案进行繁简分流,依法进行审理,畅通了纠纷化解渠道,提高了工作效率,使更多的案件得到了有效化解。
疫情期间,中院人民调解工作室人民调解员陈新蕾、李敬锋创新工作模式,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实行线上调解,成功调解了一大批民商事案件,受到双方当事人的一致好评。行政和解中心人民调解员李增慧成功主持和解了多起涉及拆迁引发的群体性纠纷案件,原告当场撤回起诉,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良好社会效果。今年上半年,全市法院民商事案件诉前委派、委托调解案件23952件,占一审民商事案件48.6%,调解成功4920件,调解成功率为20.54%。
“六调联动”的“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实现了司法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及律师调解的有机衔接,促进了矛盾纠纷诉源治理,初步扭转了临沂两级法院诉讼案件不断增长的势头,全市法院受理案件首次实现大幅下降。今年上半年,全市法院受理案件比去年上半年下降10.5个百分点,中院受理案件比去年下降2.6个百分点,诉源治理成效逐步显现,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