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APP
我要爆料
首页顶部广告

临沂市交通运输局创新交通扶贫“1+6”模式

2017-05-24 14:47  来源: 魅力临沂 作者: 临沂在线

   临沂在线讯(姜曼)记者日前从全省交通扶贫工作会上了解到,近年来,在省厅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临沂市交通运输系统坚持以“脱贫攻坚、交通先行”的思路为指引,以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交通需求为出发点,初步探索出了交通扶贫“1+6”的思路模式,实现了交通扶贫“走在前列、带个好头”的目标。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投资6.1亿元,建设扶贫道路715.3公里,占交通扶贫三年计划的75%,市交通运输局在全市脱贫攻坚考核中名列前茅。

    实施“交通+四好农村路”,全面提升农村公路安全通畅水平

    坚持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作为交通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通过实施道路交通工程专项扶贫行动、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等项目,加快推动农村公路提档升级。一是高标准规划。制定《临沂市道路交通工程扶贫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把交通扶贫融入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创建的大框架,统筹“建、管、养、运”协调发展。突出“三个优先”,即优先支持人口密集、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产业路、致富路;优先支持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路、小康路;优先支持与工业园区、物流园区、旅游景区串联的环线路。二是高质量建设。严格项目管理,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对每个扶贫项目从计划管理、招投标、设计审查、质量监督、施工许可、交竣工验收、资金拨付等环节严格把关,做到阳光规范操作;安排督导工程师分片督导,对每个建设项目逐一跟踪检查,真正打造经得起检验的“民心工程”。三是高效能养护。坚持“全寿命周期养护”理念,不断创新管养模式,健全保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根据山区、平原的不同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合理选择绿化树种,打造扶贫道路上的靓丽风景线。费县按照“四好农村路”的标准,在许家崖库区和崔家沟连片贫困区,高标准建设扶贫道路80公里。蒙阴县开展“彩化公路”行动,大力建设文明生态路,被确定为全省第一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实施“交通+镇村公交”,着力推动交通服务向基层延伸

    按照“公交优先、城乡一体”的发展理念,通过发展镇村公交,推进贫困地区公交一体化进程,努力为贫困地区群众提供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出行服务。一是加快道路提升改造。对规划通公交的线路,按照县、乡、村道宽度分别不低于9米、8米、6米的标准进行拓宽改造。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贫困地区镇村公交线路道路改造135.8公里。二是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坚持将扶贫道路建设与附属设施、绿化、停车港湾、安防工程等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确保建成一条达标一条。三是优化镇村公交布局。组织人员充分调研,了解群众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分批开通镇村公交。目前,已开通贫困地区镇村公交8条,覆盖288个行政村,受益群众达28.2万人,打通了农村公路服务群众的“ 一公里”。

    实施“交通+特色产业”,精心打造路域特色产业带

    围绕山区特色、产业需要,规划建设了一批产业路,打造了服务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三个产业带。一是打造农产品运输直通带。为打通贫困地区运输通道,修建扶贫道路直达田间地头,既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题,更解决了农产品运输难、出售难的问题,彻底改变了“山里山外两重天”的状况,实现了“山里山外一路牵”。二是打造园区产业发展经济带。主动参与贫困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对接产业园区交通发展需求,串联农村道路,打造服务农村地区产业发展的循环路,实现了产业园区道路和主干道、乡村道路之间的互联互通。三是打造招商引资服务带。将农村公路与全市“三引一促”工作有机结合,主动对接服务招引项目。费县交通运输部门为帮助地处偏远的石井镇引入光伏项目,在30天的时间内建成长5公里、宽8米的光伏大道,确保了项目落地实施,带动了1100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2016年以来,全市共建设产业扶贫道路138公里。

    实施“交通+全域旅游”,加快构建红色旅游环线交通体系

    按照“扮靓景区、融入景点”的思路,将交通扶贫与旅游开发融合发展、互利共赢,规划建设了一批循环路、致富路、田园路。一是建设红色旅游循环路。围绕红色教育,将滨河大道、沂蒙生态大道、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公路、垛薛路、文泗路进行串联提升,形成了“红绿古”优美大环线,沿途修建乡村道路120余公里,联通52个村庄,拉动了沿线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感情线”。二是建设乡村旅游致富路。新改建铜井—孟良崮、南石门—五彩山、竹泉—马泉创意园等一批旅游公路,促进了山区旅游开发;道路沿线建起农家乐饭店、宾馆200余家,带动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三是建设美丽乡村田园路。围绕服务全域旅游发展,始终把路域环境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提升的重要支撑,高标准定位,大力度投入,持续性整治,全力打造体现乡土风情、田园风光的很美农村公路。截至目前,全市共打造农村公路优美线路1800余公里。

    实施“交通+电商快递”,积极完善农村交通物流网络

    主动适应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新需求,积极完善农村交通物流网络,推动农村物流与商贸物流有效衔接。一是积极构建农村物流体系。围绕放大商贸物流效益,依托物流园区、乡镇交管所,增设贫困村物流网点,不断优化物流节点布局,全市共建成9处县级物流分拨中心、149个乡镇物流配送站、515个农村物流网点,构建了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二是探索农村物流融合发展新模式。将农村物流与当地产业、企业发展相融合,与邮政、供销、商务、生资等流通组织相合作,实施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物流工程,形成“行业监管、企业运作、联合发展、合作共赢”的农村交通物流扶贫新模式。三是推动农村物流信息化发展。引导农村物流网点对接电商平台、商城数据平台等大型信息平台,加快信息资源共享,畅通了农副产品保值增值渠道。

    实施“交通+就业扶贫”,探索拓展交通扶贫新渠道

    为让贫困群众脱贫有门路、收入有来源,把贫困群众的就业安置贯穿于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全过程。一是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以全市“一点两区”扶贫区为重点,在建设计划安排和技术指导服务方面给予倾斜,加快推动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群众的安全便捷出行。二是拓展交通就业扶贫。在道路建设、养路护路、绿化美化等方面,优先为贫困人员提供交通扶贫就业岗位。2016年共安置贫困家庭养路员1000多人,月均增收600元左右。三是创新“借路致富”方法。积极鼓励群众在公路两边发展花卉、养殖等副业。云蒙湖生态区150公里生态隔离堤道路建成后,利用道路周边形成的滞流塘,沿线群众发展起了1000多亩的藕塘和5000多亩的生态渔业养殖场,人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老百姓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在家门口创业、在家门口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