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在线讯(姜曼)4月26日凌晨三点,北京东路改造工程主路 一段路面沥青铺设完成,东西方向双向八车道的快捷道路已经形成。至此,自温泉路至长深高速入口实现快速通行。随着主线通车在即,在这里从另外一个角度带你重新认识北京东路。
这是一条高起点、高标准的景观大道。北京东路改造工程是临沂城区交通三环十五射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节点,同时也是临沂城对外交流的东大门。工程在总体设计定位在景观大道和快速干道上。相较于原来北京东路双向六车道,主路双向8车道、辅路双向4车道,外加慢自一体通道的北京东路,从开始就立足于高起点。起点高,意味着终点更高才能获得一个的工程。为了打造一条具有特色的快速干道和景观大道,北京东路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过程控制。仅在绿化施工的控制这一点,就能折射出北京东路的高标准。整个北京东路绿化突出临沂特色,以市树银杏树和市花海棠花为突出重点。在严格选择银杏树苗上,“2009”很有代表性。顾名思义,“2009”代表两层意思,一层是标准胸径20公分,另一层意思是银杏树杈分层不少于9层。

这是一条承载新技术的创新大道。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不是一句口号,作为一项代表临沂形象的工程,创新一直贯穿着北京东路建设的始终。通过北京东路施工,建设施工单位依托工程完成数项QC成果的攻关,名副其实的成为一个创新和成果收货的摇篮。在这里着重介绍填补临沂市政路桥建设的技术空白的三项成果应用。
“多向变位伸缩缝”,运用于东外环跨线桥。相较于传统的伸缩缝,在满足水平和垂直方向位移时桥梁技术要求的同时。还可以在大跨度桥梁上有效应对因外力作用桥梁横向晃动时,通过一种单元式多向变位伸缩缝结构,满足桥梁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转角及变位要求。延长伸缩缝的使用年限,提高车辆通过的舒适性。
“AC-5沥青砂”,运用于东外环跨线桥。相较于原有的在桥梁梁板上增加一层钢筋混凝土铺装层,使用“AC-5沥青砂”可以更好进行防水。同时,利用热沥青的流动性,可以对原有桥梁桥面进行找平,有效提升整体路面的行车舒适性。此外,通过使用“AC-5沥青砂”,可以减轻桥梁自重,提升桥梁荷载能力。据统计,通过“AC-5沥青砂”的使用,东外环跨线桥自身负载降低2000余吨。
“PAC路面(大孔隙排水沥青路面)”运用于慢行一体车道。该路面很大的特点就是会“喝水”,结合底层透水混凝土的使用,开创了我市在市政工程中使用排水结构的先例,为构建海绵城市又添浓墨重彩一笔。
“会喝水”顾名思义,就是当下雨时,运用路面结构层中的空隙,迅速将路面水份渗入地下,从而实现路面渗水的目的。北京东路设计理念为,将慢行一体改造为透水结构,与两侧绿化带形成共生,形成海绵模式,实现道路与生态的结合。相较于传统路面,透水路面无疑是环保型、生态型路面。它能够使雨水迅速渗入地表,有效地补充地下水,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可以平衡城市生态系统。透水地面还能通透“地气”,使地面冬暖夏凉,雨季透水,冬季化雪,可以增加城市居住的舒适度。另外,由于透水地面孔隙多,地表面积大,对粉尘有较强的吸附力,可减少扬尘污染,也可降低噪音。

这是一条充满挑战的奋斗大道。北京东路是中心城区连接长深高速和莒南、临港区、日照等地的重要通道,沿线穿越3个街道17处村镇驻地与2条铁路,与三条主干道相交。工程全线过境车流量巨大,沿线居民出行需求高,工程施工期间社会车辆正常通行。施工现场面临土方运输、工程改道以及繁重的社会通行需求等多重压力,安全通行、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任务艰巨。为保证施工期间车辆正常通行,部分下穿通道需改道三次才能完成施工。北京东路建设者勇于挑战困难,发扬敢打敢拼的铁军精神,日夜奋战,将提前两个月实现主线通车。工程累计完成140万方的土方开挖,相当于在地面开凿一条宽10米,深1.4米,长100公里的新河道。累计回填各类土石方224万,转运这些材料需要使用22.4万车次的运输车。如果将这些车辆收尾相连,长度可达1568公里。目前,共完成沥青摊铺527000平方米,中央护栏安装16000余米;电力方涵浇筑5548米,各种雨污水管道45000多米,路灯安装600余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