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APP
我要爆料
首页顶部广告

临沂共和国同龄人姜自胜:军营奉献十五载,辞京返乡献青春

2019-07-09 14:57  来源: 魅力临沂 作者: 临沂在线

    临沂在线讯(刘莲)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祖国变化翻天覆地,日益强大,家乡发展日新月异,欣欣向荣,作为共和国同龄人,临沂有许多70岁的老人亲身经历了国家从贫穷落后到富强昌盛的过程,都为祖国的繁荣强大和家乡的开发建设感到骄傲自豪。

 

    为家乡巨大变化而自豪
     
    从建国初期因饥荒无奈辍学,到参军入伍提干留京过上城市生活,从为支援家乡建设,毅然转业回临沂,如今退休安享幸福晚年,1949年出生的姜自胜经历了祖国和家乡70年来的沧桑巨变,不仅为如今的美好生活感到开心,也为如今的富强中国感到骄傲。
    临沂在线今起陆续推出:“寻访共和国同龄人,讲述临沂故事”特别报道——姜自胜:为家乡的巨大变化而自豪。
 
    记者见到姜自胜老人时,他正坐在沙汀社区的紫藤架下与自己的老伙计们聊天。时值盛夏,虽然没有芬芳艳丽的紫藤花,但紫藤叶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挡住阳光的灼热,给人们带来无限清凉。抬眼望去,社区整齐划一的楼群,干净整洁的街道,让初来沙汀社区的记者,都感到浓浓地幸福感。
    在花架下与老人交谈,过去的岁月如一幅长长的画卷,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历时已久的早年记忆翩然而至,脑海里再现的旧事印象画面,或远或近、或清晰或朦胧......姜自胜老人的讲述,有的是一些寻常的升斗小事,有的是波澜壮阔的军旅生涯,它们都如同一个个透明的水滴,折射出生活的历史色彩,成为眼前珍惜流连的往日时光。  

    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不堪回首
    新中国诞生后,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旧中国给新中国留下的是满目疮痍。年幼的共和国同龄人们,与国家一起,经受着巨大的考验。
    姜自胜说,小时候的日子,太苦了,现在想起来,还是很心酸。那时候几乎人人都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为了活着,很小的时候他就跟随大人在生产队干活,为了多挣一点工分,他和很多小伙伴一样,用自己瘦小的身躯,干着沉重的农活,稚嫩的双手,都磨出了血泡......
 
    但即使是这样使劲干活,分的口粮还是不够全家人吃饱。不够吃怎么办?野草和树皮都成了食物。姜自胜说,最好吃的树皮,是榆树皮,还有河里水面上的水菜,也是主要的食物。树皮野草采集回来,家里的大人就洗干净,剁碎,和上一点玉米面或者地瓜面,蒸着吃,有时候,蒸着吃不够,就直接做成稀粥。即使这样的饭,也不可能尽情吃饱,所以村里的大人孩子都饿的面黄肌瘦,体弱的老人抗不过,饿死的情况也经常发生。
 
    说起穿的,姜自胜说,穿的就更不用说了。那时候布是要票的,为了省布,夏天男孩子到了十岁多还不穿衣服在外面。一件衣服,冬天续上棉花就是棉衣,拆掉棉花就是单衣。一家人轮着穿一件衣服的也多得是。冬天穿不上棉衣的,只能干受着冷,没别的办法。
    年轻人相亲或者结婚,很多衣服都是借的,结婚用的被子有的也是借来充门面的,用完就得还回去。一般新娘子也不会介意,大家都心知肚明。
 
    要是生了病,就更糟糕了,吃都吃不饱,哪有看病的钱?姜自胜回忆说,村里人有病都是找农村懂点医术的人看看,或者用土办法治治,幸运的就抗过去了,活活病死的也不在少数,尤其是小孩子,因病夭折的很多。说到这里,看起来大大咧咧的姜自胜老人,眼圈泛红。
 
    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里,上学就更是不敢想。那时候,即便是上学,一般家里也只让男孩子上几年学,毕竟男孩子以后要撑起家里的门面,不识字不像话,况且,认识点字,也好找个轻巧活干,比方说队里记账等工作,都是不用干活就能拿工分的。女孩子极少能得到上学的机会。那时候,大人都觉得女孩迟早是别人家的人,没有必要上学,再说,还得看弟弟妹妹,放羊喂猪,还得干活挣工分......即使自己是男孩,也没上几年学,因为家里实在是没钱让他继续上学了。
    姜自胜老人说,那时候的日子,都不敢想是怎么过来的。十来岁的时候,碰上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因为饿病而死的人,就更多了。
 

    应征入伍破格提干,当兵岁月激情燃烧
    在姜自胜的家门口,光荣之家和共产党员户的牌子分外惹人注目。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姜自胜,从小是听着革命故事长大的,他对解放军无比敬仰。1970年,姜自胜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报名入伍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部队这所大学校、大熔炉让他不断成长进步,每天都要学习军史、党史、革命史,进行军事训练,使自己的思想觉悟和个人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段军旅岁月,虽然给他的左腿膝盖造成了永久的伤痛,但姜自胜却说,我至今都感到非常幸运。能幸运地被分配到首都当兵,这是他做梦都没想到的。在广播上听到的北京天安门,毛主席、周总理的办公地点,就在自己所处的城市,这让姜自胜很是兴奋。在北京当兵期间,姜自胜由于技术能力和政治觉悟等方面都很优秀,被破格提干,参与首都很多重要设施的建设工作。1974年,他参与中南海部分建筑的建设;1977年,参与毛主席纪念堂地下部分的基建,80年代初,参与北京地铁二号线的建设工作。在一次执行建设地铁任务时,姜自胜在一天的艰苦工作后,仍旧带队巡查地铁工地安全等工作。在发现一个坑道有异样时,做为副排长的他亲自跳进坑道排查,顺利完成任务。被战友拉上来的时候才发现,他的左腿受伤,鲜血浸染了他的军装。医生告诉他,你的腿可能会永远无法恢复健康,不仅是走路有碍,疼痛也会伴随一生。 
 
    婉拒京城高薪工作,返回家乡支援建设
    1985年,因为左腿的伤,姜自胜不能再参加一线的建设工作,不想给部队增加负担的他,依依不舍地脱下自己最喜欢的军装,转业进了北京一家知名工厂。在工厂里,他得到了很好的工资待遇,以及国家对转业军人的优抚待遇。相对而言,那时候的姜自胜,生活过的已经很不错了。在一次回临沂探亲时,姜自胜看到家乡的生活水平,还是没有得到很大提高,就萌生了调回临沂的想法。当时家里人都不同意,说你回来也于事无补啊?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改善老家的现状?姜自胜告诉记者,当年很多人说他傻。在祖国的心脏工作,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更何况北京给他的工资、各种福利待遇等都比临沂工厂多很多。姜自胜说,我虽然只是一个普通工人,但我愿意在家乡需要人的时候,与家乡的人们一起奋斗,为临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所以,尽管北京单位一再挽留,尽管北京工资水平比临沂要高很多,可是姜自胜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进了当时的临沂玛钢厂。在玛钢厂里,姜自胜依旧发扬革命军人的优良作风,脏活累活抢着干,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日子简单而平凡,但身在家乡的姜自胜,与千千万万沂蒙儿女一起,在临沂发展建设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内心踏实而温暖。随着国家不断发展壮大,临沂也在飞速发展着。临沂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姜自胜的一双儿女,也渐渐长大成人,上大学,参加工作,成家立业,和父亲一样,在临沂的发展建设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从背井离乡打工到家门口就业,家乡发展让人欣喜
 
    姜自胜回忆说,80年代,临沂人民的生活虽然慢慢转变,但城市建设、经济基础都比较差。由于进工厂都需要指标,所以大多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都闲在家里,所以尽管能吃饱饭了,可是手头的钱还是不多。
    为了改善生活,村里的年轻人都到上海、广州、深圳、青岛等大城市打工,生活是慢慢好起来了,可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多了起来。老人的赡养,孩子的教育等等,都成了大问题。后来,有了金锣等厂子,解决了很大一部分人工作就业问题。
    现在更好了。咱们临沂的工厂也多了,就拿我们沙汀社区来讲,别说年轻人,就连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能在社区里的增收车间工作。车间里冬暖夏凉,音响里放着柳琴戏,山东梆子......挣多挣少的,一天说说笑笑就过去了。有好几个九十多了还天天坚持“上班”呢。现在第一书记又弄了一个车间,听说是造太阳能灯具的,这个适合年轻人干,这回真的是不用出村,就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家了。记者到姜自胜所提到的增收车间看到,车间的生产井然有序,村干部以及第一书记联系爱心企业家,进行产销一条龙服务,原料、技术由企业提供和培训,生产出来的产品,由企业进行销售。 
    感谢党和政府,现在的日子过得真好啊
 
    姜自胜感慨说,现在的日子真叫个享受啊,不用上交‘皇粮国税’不用说,还老是真金白银往下发,低保、医保、植补、救助应有尽有,吃的喝的用的一应俱全,党和政府替咱老百姓考虑的真是周到。70岁的姜自胜精神矍铄、容光焕发,见证了国家从一穷二白、筚路蓝缕到改革开放、繁荣富强的各个阶段,伴随着新中国一路走来。可谓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走在春风里,赶上新时代。